首頁>要聞 要聞
澳門緣何獲譽“美食之都”?
新華社澳門11月2日電 題:澳門緣何獲譽“美食之都”?
新華社記者郭鑫、王晨曦
地道的粵菜、別致的葡式澳菜、精美的伴手禮……漫步澳門街頭,游人既可以在隨處可見的小食肆、小吃店、茶餐廳一飽口福,也可以到酒樓飯店享用豐盛大餐。這便是新晉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稱號的東方小城——澳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時間10月31日發布公報,澳門正式成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新成員。澳門成為繼成都、順德之后第三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
這座面積僅3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60多萬的海濱小城,何以獲享這樣的美譽呢?
澳門學者同盟監事連信森博士認為,澳門申請成功的關鍵在于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和內涵獨特,充分體現了中葡文化的融合及和諧發展。
“澳門城市也具備持續創新的精神,通過美食創新推動城市發展的理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理念高度一致。”他說。
雖然人口不多,但作為旅游城市的澳門,餐飲業十分發達。根據特區政府統計局的數據,澳門營運的餐飲業場所多達2200多家,從業人數達3.2萬。2016年,澳門餐飲業收益突破100億澳門元,對經濟貢獻的增加值為43億澳門元,同比上升13%,是重要的支柱產業。
由于毗鄰廣東的地理位置和中西文化400多年交融的歷史淵源,澳門餐飲主打粵菜和葡式澳餐,內地各大菜系也均有代表。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外來勞工的增加,日料、韓餐、東南亞各國飲食亦陸續進入澳門。
澳門的中餐館遍布全城,其中粵菜館更是數不勝數,豬扒包、陳皮鴨、水蟹粥等傳統粵菜都不在話下。
游客來到澳門更不能錯過獨特的葡式澳餐。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澳門的葡餐受中餐影響,食材和烹飪技法融合了大量中國元素,更適合國人口味。其中著名的菜肴包括馬介休、咖喱蟹、燒咸豬手等。
澳門的小吃亦馳名中外,除了耳熟能詳的蛋撻、手信等伴手禮外,一些深藏街巷之中的老店也值得一去,游人往往可以在不經意的行走間就有“意外發現”。
連信森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賦予澳門‘美食之都’的稱號,是對澳門多元美食文化、融匯中西的城市品格的一種肯定,豐富了澳門作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內涵,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美食之都”是繼“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之后,澳門增添的又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一城兼具三項榮譽,殊為不易。
澳門申請“美食之都”的倡議者、澳門特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何海明對記者說,澳門的特色老店保留了傳統文化要素,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申辦城市時十分看重的地方。澳門的獨特優勢是擔當著中國與葡語國家溝通合作的平臺,澳門作為中葡食品集散中心的地位獨一無二。
而作為業界人士,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研會副主任黃仁民則認為,澳門近年在餐飲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取得這個榮譽是“沉淀下來的結果”。
“‘美食之都’這張名片對澳門特別有意義,冠名之后餐飲業能不能加速度發展,能不能產生疊加效應,都是我們關心的。”黃仁民說。
連信森表示,“美食之都”的榮譽有助澳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一方面,可以聯合周邊城市帶動創新元素,促進大灣區的美食旅游,推出以美食為主題的“一程多站”旅游產品;另一方面,以美食為紐帶促進大灣區城市民心相通,打造大灣區美食文化的交流平臺,助益澳門構建大灣區的交流文化基地。
借著榮譽加身的東風,澳門特區政府近期將啟動一系列慶祝活動并開展多個項目,包括舉行澳門國際美食論壇、參與各創意城市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并成立管理單位落實相關舉措。
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局長文綺華說,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是指利用創意成就當地的傳承及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工作包括大專院校的交換生計劃,同時鼓勵年輕人加入廚師或美食相關行業發展。
用文綺華的話說,“美食之都”的傳承工作是“全城之事”。(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澳門 美食之都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