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山西何以破除“資源詛咒”
牽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驅除產能過剩、結構單一的“攔路虎”就不再困難,駛入轉型發展開闊水域就有了通暢航道
“因煤而興,因煤而富”。山西,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出產的煤炭曾“點亮全國一半的燈,燒熱華北一半的炕”。然而當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煤炭產能過剩之時,患有煤炭“依賴癥”的山西經濟卻失去了光環。
經濟學視野里,有個“資源詛咒”的說法,指的是豐富自然資源拖累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荷蘭上世紀50年代發現海岸邊蘊藏巨量天然氣,迅速成為出口天然氣的國家,然而因為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天然氣行業,導致國內創新萎縮,在上世紀80年代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經濟自身素質不好是主因,‘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一股獨大’的體制性矛盾、創新不足的素質性矛盾,是病根所在。”一位省政府負責人這樣“診脈”山西的經濟省情。如果不能探索一條資源型經濟的轉型之路,“資源詛咒”在山西重演不是沒有可能。
“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一語道破山西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地區,對煤炭的路徑依賴已深深滲透到山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資源型經濟轉型絕非一時、一域之功,需要系統、全面的轉型、改革。開展“煤炭革命”,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成為山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改革齒輪轉速如何,直接取決于改革者的決心與意志。無論是煤炭去產能的數量,還是煤礦工人的安置,山西的壓力之重、困難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有許多人不解:守著豐富的煤炭,為什么要限采、不采?然而,山西自我加壓,義無反顧緊盯僵尸企業和落后產能,持續推進煤炭產業的減產量、去產能。即便煤炭價格大幅上揚,山西仍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堅持壓減產能不動搖,推進改革韌勁十足。2016年山西壓減煤炭產量1.4億噸,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煤炭減產量、去產能雙雙位列全國第一。什么叫“肥肉放到嘴邊也不吃”,山西樹起了改革的標桿。而去產能換來的,則是難得的發展空間、寶貴的轉型機遇。
改革是化蛹為蝶的契機,改革里有乘勢而上的動力。山西徹底改變挖煤、燒煤、賣煤的老路子,在深化改革中積極探索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子。以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抓手,重點在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現代建材等領域培植產業沃土,山西為經濟結構由“一煤獨大”向“多元支撐”轉變凝聚眾智、下足功夫。一位領導干部由是感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示出強大牽引力,山西經濟將不再為走出困境而迷茫。”
環視世界,資源型經濟的轉型之路,往往“道阻且長”。然而山西歷經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在幾年間就把經濟增速從2015年的3.1%提升到2017年上半年的6.9%,追平全國經濟平均增速。山西經濟由“疲”轉“興”的變化表明,牽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驅除產能過剩、結構單一的“攔路虎”就不再困難,駛入轉型發展開闊水域就有了通暢航道。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之路破冰前行,山西定可以打開更廣闊的發展新天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山西 經濟 煤炭 改革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