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力耕巧作日爭新——江蘇全方位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
新華社南京10月20日電 題:力耕巧作日爭新——江蘇全方位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
新華社記者王存理、蔡玉高、陳剛
從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太湖之光”,到下潛最深的“蛟龍號”;從豐碩的科技成果產出,到令人矚目的企業創新和產業蝶變……江蘇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全方位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轉換發展動能,經濟發展快中趨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科技之光照亮創新高地
啟動一分鐘,等于72億人用計算器計算32年——太湖之濱,全球首臺運算能力達到十億億次的國產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帶給人們深度震撼。
“太湖之光”折射科技之光,也彰顯了科技創新的“江蘇速度”。從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鮮明提出“聚力創新”,創新發展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強勁音符。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蘇獲51個國家獎,居全國第二。納米、超級計算、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一批重大技術和戰略產品位居國際前沿。
半數以上獲國家和省級科技獎勵的成果,由企業主導或參與完成。“這表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介紹,創新企業集群在江蘇正日益壯大。
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6》,江蘇在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五大指標中,江蘇企業創新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其他均位列第二。
這并非“創新高地”的單一注解。江蘇省級以上高新區總數達46家,其中國家級18家,居全國第一;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全國第一;國家級孵化器數量、面積及在孵企業數量多年居全國第一;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較2010年翻一番,占GDP比重達2.61%。
科技給經濟發展注入不息動力。江蘇省科技廳的數據顯示:江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1%;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3萬家,約占全國1/8;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省26%的工業產值、30%以上的利潤、47%的新產品產值和73%的發明專利。
“生態系統”鑄就“強力磁場”
蘇州獨墅湖畔,一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2002年起“三易其名”:蘇州研究生城、獨墅湖高等教育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里不僅擁有冷泉港亞洲、中科院納米所等一流科研機構,還吸引了牛津、哈佛等3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在此設立分校、研發中心等。
打造創新生態系統,鑄就“強力磁場”,江蘇孜孜以求。引進一批人才、發展一批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催生一個經濟增長點,形成“鏈式效應”。無錫引進物聯網領軍人才,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占領世界物聯網產業制高點;蘇州引進中科院納米所,成為全球微納制造8個代表性地區之一。
出臺人才新政“26條”,江蘇鎖定科教人才優勢,5年累計引進500多名“千人計劃”人才,研發人員較5年前翻了近一番。
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江蘇尤重高端平臺打造。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2.8%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正瞄著創新策源地、引領區、重要增長極奮力前行;46家省級以上高新區,則以4.8%的土地面積,創造了25%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和35%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
制漿造紙廢水近零排放成套技術與裝備、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機觸摸屏和生物基材料萬噸級產業化技術……2013年底按新體制機制組建的省產研院,直接瞄準市場需求組織研發力量,攻克一批重大關鍵產業技術,衍生孵化近400家科技型企業。
產研院是江蘇致力科技體制改革的縮影。近年來,江蘇接連推出科技創新“40條”、知識產權“18條”,全社會創新活力噴涌而出。
創新之力驅動產業蝶變
“做核酸,到昆山”。十年前,清華科技園、昆山工業技術研究院、昆山高新區合作建設國際上第一個以小核酸技術為主題的科技園。如今,科技園已有4個品種在臨床三期,最快明年底就能上市并盈利。以昆山為代表的中國小核酸產業已達到與世界并行乃至領先水平。
蘇州納米、無錫物聯網、常州石墨烯……在江蘇,幾乎每個市都在培育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的“未來產業”。就連知識產權,也被做成了產業鏈。在蘇州高新區,“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已匯集服務機構近80家,形成知識產權業務審查、預警分析等一系列較完整的知識產權服務鏈條。
好孩子集團、南瑞繼保、蘇寧云商,這些“傳統陣營”的江蘇企業,也憑借科技創新,向著世界級企業邁進。南京江北新區圍繞集成電路產業,正在籌建全球智慧設計中心,打造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制造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鏈,“芯片之都”輪廓初顯。
當下,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江蘇正著力突破100項制約產業高端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轉化100項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千億級、百億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江蘇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