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開放共享探索非遺傳承之道
很多非遺項目,往往既有地域文化的貼近性,又有私家絕活的神秘感,其中技藝多有獨到之處,甚至有不傳之秘。據報道,日前,江蘇無錫非遺傳承人詹杏娣打破常規、開先河,作出驚人決定,將耗費40年心血研制出的宜興青瓷獨家釉料配方無償捐出并公之于眾,只盼望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流芳百年。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固然蜚聲海外,同派系的宜興青瓷亦有悠久歷史。20世紀60、70年代,宜興青瓷成為國禮,被世界譽為“東方的藍寶石”。遺憾的是,宜興青瓷近年漸有衰敗之勢,技藝傳承更面臨斷代危險。用傳承人詹杏娣的話說,一起做青瓷的同行,考慮到經濟效益,很多都改做紫砂了?!耙伺d目前做青瓷的有十幾家,不超過200人,跟10多萬人在做紫砂沒法比。”做的人少了,掙的錢少了,自然難免陷入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無償公開獨家配方,意在以降低門檻來“壯大門戶”。這種開放共享的心態,既是非遺文化傳承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更是促進非遺項目社會化、市場化的有益嘗試。非遺傳承人詹杏娣之舉,著眼大利、裨益大局,她以實際行動探索非遺項目的現代化傳承之路。
當然,公開配方也許僅僅是第一步,對其他非遺項目來說,未必具有可復制性。只是,這些年來,無論是官方的非遺網絡傳播,還是民間的傳習組織與沙龍,都有一個逐漸清晰的共識:對非遺文化和非遺項目來說,保護不等于抱殘守缺,傳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開門戶、全民共享,讓扎根民間的非遺重新歸于火熱的現代生活,傳統技藝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眾的非遺需要融入大眾生活,民族的非遺需要綻放在世界舞臺。
當非遺保護遭遇小眾之惑時,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當非遺傳承遭遇現實困境時,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以開放共享的心態探索非遺傳承之道,這大概包含兩層相輔相成的含義:一則,非遺的開放共享,不是簡單的展覽與交易,而須構建自己的產學研鏈條,建立生機勃勃的傳承體系,自覺匹配“互聯網+”時代,主動適應新經濟社會的步履;二則,非遺的開放共享,并非削足適履地“自我降級”,而是在尊重非遺文化和非遺項目的專業性、專利化的基礎上,開門納客,應時而變。
一句話,承載著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遺文化,彰顯著巧奪天工之技的非遺項目,急需在時代的版圖上,找到專業化與大眾化的完美契合點。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非遺 傳承 共享 開放 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