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質量強市”助推城市精細化管理
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推動城市支柱產業升級、維護和改善城市民生都離不開質量管理和保障,“質量強市”之路更是不少城市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質量”已深入城市建設、管理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處處注重質量的城市,才能帶給市民更宜居的生活
當“質量”烙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將引發怎樣的變化?從2012年開始,國家質檢總局組織開展“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各城市以此為契機,在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推動城市支柱產業升級、維護和改善城市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質量強市”需要具備哪些看家本領?又是如何深化質量管理和保障?日前,在中國質量(上海)大會上,多地市長及質監部門代表熱議質量強市建設。
質量助力城市轉型升級
以質量帶動品牌、以品牌振興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走上“質量強市”之路
2013年8月,深圳成為首個被授予“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稱號的城市。談起“一城當先”的深圳速度,深圳市副市長黃敏卻輕松不起來。
“從數據可以看到,特區成立的前30年,深圳經濟平均增速達25.5%,然而到了2008年、2009年,深圳GDP增速分別下降為12.1%和10.9%,同期全國GDP增速分別為9%和9.2%,若如此持續,‘深圳速度’的優勢將不復存在。”黃敏說。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疲憊的不只是速度,還包括資源、能源、土地及環境的承載極限。黃敏舉例說,比如深圳的可建設用地為976平方公里,“十一五”末已用地918平方公里,若單位GDP用地不變,今后深圳的用地需求將遠遠超過土地資源的供給能力;再比如深圳水資源總量為22億立方米,2010年深圳的用水量已超過19億立方米,以此速度增長,5年后的水耗勢必大大超出供應總量。
速度興市的時代已然過去,2011年,深圳提出把“深圳質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新標桿。“深圳的短板和軟肋決定了只能走‘質量強市’之路,過去我們比速度、比規模,如今城市發展必須進入比質量、比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黃敏說。
“我們在經濟、社會、城市、生態、文化發展和政府服務等方面實施‘六大質量提升行動’,各個領域層層擊破、持續發力。”黃敏告訴記者,深圳先后出臺《環境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等20多項子規劃,累計研制國際標準1384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384項,并率先開展“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立法,為質量強市建設保駕護航。
深諳質量強市建設要義的青島也走出了一條以質量帶動品牌、以品牌振興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的品牌城市之路。青島市市長孟凡利介紹,青島積極開展“食安青島”“企業信用建設工程”“建筑精品工程”和“食品藥品民生工程”等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統一、協調和信息共享的質量監管工作機制和聯合執法協調機制,全市質量安全和質量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青島已形成關心質量、崇尚質量的濃厚氛圍,并以‘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老字號’等為載體,加快產品升級,夯實品牌產業。”孟凡利表示,目前,全市近300家企業開始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150多家企業進入全國工業品牌培育試點,城市品牌價值持續提升。
標準推動城市管理提質
標準化規定能有效克服城市管理專業化、社會化水平較低的問題
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治理……有效提升城市品質還要依靠標準為精細化管理量體裁衣。
上海質監局局長黃小路對高標準城市建設深有體會,“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其體量之大、人口之多、發展之快、運行管理之復雜,可以說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從城市硬件設施看,市政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水務、城管、市容環衛、地下空間等領域的管理任務量大面廣。如果沒有一套相應的管理標準,簡直難以想象”。
黃小路認為,對城市管理涉及的范圍、職責、流程、法律責任等作出標準化規定,有利于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城市管理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細化落地時,標準確定的技術性要求更能作為審批、監督、管理、執法的重要依據,有效克服城市管理專業化、社會化水平較低的問題。
“我們在標準化工作中,尤其注重社會共治和多方參與。”黃小路說,截至目前,上海質監局已先后組織協會、商會、聯合會及相關重點企業開展了14個市級團體標準試點項目,累計登記并向社會公開包括塑膠跑道、兒童涂料等在內的24項團體標準,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反響。
面對當前新興業態的層出不窮,標準更要契合城市熱點迎難而上。黃小路介紹,今年初,為破題共享單車管理這一社會熱點,上海質監局已會同市自行車行業協會,廣泛吸納社會各方建議開展共享單車團體標準編制,并推出兩個團體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后予以發布,有力規范了新生事物的發展。
“互聯網+質量”創新城市服務
互聯網、大數據為城市質量服務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跨界”“融合”“互聯”“共享”——在“互聯網+”時代,質量強市建設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正在被顛覆。
“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想要推廣機器換人、無線傳感等智能制造技術,建成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智能工廠,就必須打造質量控制下的智能化環境。”武漢市市長萬勇表示,探索“互聯網+質量服務”,制定實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行動計劃、企業上云計劃,不斷創新質量基礎設施服務供給模式,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精準質量保障。
武漢市針對中小企業需求,打造云設計、云試驗、云管理、云制造、云服務、云分析6大云平臺,用大數據支撐企業生產工藝改進和產品質量提升,積極開展質量強市創建工作。
“在‘互聯網+質量服務’方面,我們建成了全市統一的智慧電梯平臺,實現1000部電梯全天候在線監控預警,預計在2018年底覆蓋全市8.6萬部電梯。”萬勇介紹,武漢質監一站式服務平臺也已上線,能夠為公眾提供政策法規、機構導航、權威專家、質量服務站、標準等在線咨詢,全方位打造貼心質量服務。
邁向質量時代,互聯網、大數據等新鮮事物為城市質量管理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機遇和挑戰。
“以城市交通為例,上海軌道目前通勤客流每天達1000萬人次,運營產生的各類數據達1500萬條。合理應用大數據,構建軌道交通網絡數據中心和三維數字化管理平臺,將服務地鐵運營的設施監測、資源調度、安全應急、高峰調節以及精準營銷。”上海市質量協會會長唐曉芬說,大數據、數字化手段正配合新型質量監管模式,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的智慧管理。
開啟質量強市建設,還要適時求變。唐曉芬認為,質量管理要有效利用數據資源,向符合智能化制造和服務的方向發展,逐步具備處理海量數據的“深度學習”能力。同時,質量管理必須強化以正德為底蘊的秩序,建立透明、合作、共享、負責的城市文明,使質量成為業務持續和組織成功的關鍵,服務城市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質量 城市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