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通訊錄與親情之間隔著多少無奈
“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空巢老人與兒女之間的這種痛,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常見的無奈。哈爾濱192.4萬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空巢老人”,他們不怕死卻怕生病,更怕給孩子添麻煩,在他們的手機里,孩子永遠在通訊錄的第一位,那么近卻又那么遠。(9月25日《新晚報》)
65歲的朱阿姨一個人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已5年了,擔心突然病倒、擔心各種突發情況,唯獨沒想過癱瘓的老伴會掉到地上。當這一幕發生時,朱阿姨折騰了20多分鐘,根本抱不動老伴,打開手機通訊錄,里面包括獨生女在內100多人,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女兒遠在成都,親朋這個時間都在熟睡,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抱著老伴哭了……最后跑到樓下央求兩位保安,一再保證即使出了問題也和人家沒關系,兩名保安才上樓幫忙把老伴搬到了床上。
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有老伴之間外出時,身上系根繩以防失散;也有晚上睡覺時,身上系上鈴鐺,以便及時發現意外;前幾天,貴州一位大學老師帶著病母進課堂的新聞刷屏,也是無奈之中的下策,只有彼此在視線內,心中才踏實。人怕老來窮,更怕老來病,請不起保姆,又不便跟兒女住到一起,只有默默承受著提心吊膽與煎熬。無論是城里的“空巢老人”,還是鄉下的“留守老人”,獨住的原因各不相同,無依無助的現狀卻是一樣的。
為解決老人的照料與贍養問題,有關方面想了不少辦法,從上到下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法規政策。2013年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作為硬性規定,要求家庭成員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湖北、北京、福建等多個地方還規定,獨生子女可“帶薪”護理住院父母,為孩子盡孝道提供方便。這些措施當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子女的后顧之憂,但也只能是權宜之計,因為老人能否得到子女的貼身照顧,受多種因素影響,僅靠法定假期與法律規定,解決不了實際難題。比如,孩子在外務工,父母身體不好,根本就不能帶在一起,遇有工作緊張時也不便請假,相距遙遠,往返不易,發生意外,也是遠水難解近渴,在保父母與保工作之間,常是兩難選擇。
有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外出打工者,超過半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常回家看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時間上都難以實現。換言之,通訊錄與親情之間隔著太多的無奈,能否及時找到通訊錄上的子女,不僅取決于孩子有沒有孝心,還與兒女們的盡孝能力有關,包括經濟上的支撐基礎、工作上的順心如意,以及用人單位的理解配合、養老社會化服務是否到位等因素,不是說撥通電話就能隨叫隨到。
解決通訊錄上“咫尺天涯”的無奈,還靠多方設法形成合力,比如社區推動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讓“空巢老人”能24小時與物業聯系,隨時提供上門服務;政府部門為推動居家養老健全配套措施,讓志愿者與居家保姆解決老人的后顧之憂。老人們也不妨轉變觀念,要不怕麻煩子女,不怕麻煩他人,有事盡管呼,通訊錄上的電話如果不能通訊,又有何意義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通訊錄 無奈 親情 間隔 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