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深圳:改革開放不停步
3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潮起南粵大地,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就是最精彩的起筆。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調研,首站便來到深圳。在蓮花山公園,他寄予了深圳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的殷切希望。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5年來,深圳扛好改革大旗,不斷銳意革新,創新發展,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不少新成就,繼續書寫著改革開放的傳奇。
春風沐浴漁民村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考察,在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強調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今后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要上新水平。”
作為改革開放的首個“試驗場”,從一個邊陲小鎮到2016年擁有1190.84萬常住人口,人均GDP達16.74萬元;從改革開放之初“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如今有3萬多家科技型企業、百萬家中小微企業,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開放程度和國際影響看,經濟特區建設不斷增添創新優勢、邁上新臺階,特別是近5年來,有許多改革和創新,有許多令人欣喜的發展。”曾陪同總書記登上蓮花山公園的深圳原市委書記李灝說。
漁民村是深圳改革開放的敘事起點,記錄著特區經濟發展的點滴變化。這個最早靠駕舢板艇、打魚撈蝦為生的小村莊,在改革開放之初,利用特區政策和毗鄰香港的優勢大力發展經濟,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國內最早的“萬元戶村”。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漁民村參觀時,富裕起來的村民們已經告別了住破草寮的歷史,家家戶戶搬進現代化的新型社區。
5年過去,漁豐股份公司總經理黃興炎說,漁民村又發生了不少新變化:“幸福萬象”樓盤建成了;公司股權改革方案通過了;漁民村作為試點的社區體制改革號角吹響了;社區自治也開始了各種全新的探索……
“我出生的時候,一家人就擠在一條小船上,在深圳河打魚為生。現在住上了小洋樓,當起了房東,真是不可想象。”總書記當年看望過的村民鄧偉雄感慨,是改革開放改變了他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狀況,同時他們也見證了一個時代奇跡的發生。
改革只有進行時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15平方公里的前海面積不大,但位置顯著:處于廣州—深圳—香港“黃金走廊”的軸心,是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新地標”,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此考察時用一張白紙來形容當時的前海,“從零開始,但也正因為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從無到有,從一片灘涂到新城建立,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鄭宏杰說,前海的發展無前例可循,無舊章可依,在準確把握中央賦予的“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戰略定位基礎上,銳意創新,推進一系列行政體制改革。5年來,前海累計出臺百余項改革創新舉措,包括投資貿易便利化、粵港深度合作、金融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業務模式創新等。
轉變政府職能是前海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說,近年來,前海不斷堅持簡政放權,為企業對內對外投資提供便利。商事登記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出臺審批事項權責清單和后續監管辦法,實現全業務、全流程、無紙化網上商事登記,實現“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如今,企業從登記到注銷、從企業名稱申報到領取電子營業執照,全過程均可網上完成。創業者足不出戶,在網上一次申請,3至6個工作日便可取得營業執照。”田夫說。
推進深港合作,成為粵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臺是前海的重要使命。田夫介紹,前海在土地出讓、人才引進、稅收等方面,專門制定了對港優惠措施。目前,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港資企業有4654家,注冊資本達4209.8億元。
5年時間轉瞬即逝,系列改革措施讓前海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片灘涂上濱海水城輪廓初現,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多條軌道交通線路縱橫交錯,經濟總量邁上千億量級并持續提升。鄭宏杰表示,前海巨變凸顯出其核心引擎地位,彰顯了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作用,改革沒有停頓,開放不會止步,對前海來說,不斷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創新發展是靈魂
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產品展廳,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向記者展示了最新研發的超導材料。“精度達到微米級,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完全是由我們自主設計研發。”劉若鵬說,作為全球首條實現量產的超材料生產線,該生產線目前已平穩運行4年。
“全球第一”是許多光啟產品共同的標簽。這個以徐光啟命名,立志為中華科技復興而努力的尖端技術創新企業,擁有世界級的創新研發團隊,充分融合電子信息、數理統計等學科的各種先進技術。企業專利申請總量超過4400件,其中,在超材料領域的專利具有壓倒性優勢,申請量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6%。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光啟時表示,國家的強盛,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國家要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應該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力培育創新型人才是深圳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深圳市級財政每年投入44億元,實行人才松綁、激發市場活力、人才安居、人才服務等。“2012年我們公司員工才不到300人,現在已經超過2000人,分布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劉若鵬說,人才紅利為企業創新發展插上了翅膀,從整個行業來看,創新能力在顯著提升,部分核心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光啟的成長歷程,是深圳產業轉型的鮮活樣本。“創新發展一直是深圳之魂,這個傳統不能丟。”李灝說,通過人才培育和鼓勵創新,深圳經濟增長速度更穩、產業結構更優、質量效益更高。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全市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8037家。4G技術、新能源汽車、3D顯示、無人機等領域創新能力突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 喻 劍)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深圳 創新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