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首義槍聲 首義槍聲
沈驪英培育優質小麥品種
沈驪英,浙江桐鄉人。1925年夏,沈驪英赴美進威爾斯萊女子大學學習,選修植物學專業。畢業后進入康奈爾大學農學院,跟當時國際農學界知名專家洛夫教授研究作物育種學。1929年秋,沈驪英回國。
1931年,國民政府農林部所屬中央農業實驗所成立。沈驪英從事農藝試驗、大田作物的栽培和育種研究、管理工作。通過觀察,沈驪英發現小麥銹病在南方潮濕地帶極易傳播,這是受銹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若大面積發生,輕則影響產量,重則一無所獲。沈驪英遂從育種著手,選育能抵抗銹病、散黑穗病及線蟲病病害的良種,繁殖并加以推廣。不久,她發現一種美國小麥,葉面青翠沒有斑點,最能抵抗銹病。但其也有成熟遲而產量低的缺點,遠不及中國江南小麥產量高品質好。沈驪英以美國小麥作父本,早熟品種“中大江東門”作母本,進行雜交試驗。經過長達8年橫跨蘇、皖、川、黔、湘、桂6省的試驗,終于將兩親本的優良性狀聯合一體,精心選出9種品系。后分在各省試驗推廣,結果是令人滿意的——9個品系的小麥產量平均每畝較當地高出40至100斤;成熟期提早5至10天,且不妨礙水稻的種植;適應區域廣泛,最能有效地抵抗銹病、散黑穗病及線蟲病。此后,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驪英”小麥相繼在各省推廣。
1934年春,當時,中農所從英國買回了世界各國的1700多種小麥品種,交由沈驪英在南京孝陵衛農場開始試驗。經過5年的反復試驗,1939年12月,又一小麥良種“中農廿八”育成問世。它產量高,麥稈堅挺不倒伏,早熟,抗病力強,適應于中國,尤其是川、鄂、黔、陜等省。后在四川成都平原推廣種植,每畝增產12%,極受農民歡迎。1941~1942年,西南各省推廣沈驪英改良麥種169萬多畝。
國民政府農林部對沈驪英培育的雜交小麥“欣賞不已,對女士工作與意志極為嘉佩”。特撥款10萬元作為雜交小麥品種在各省推行示范的經費。1941年10月7日,沈驪英在辦公桌前突發腦溢血而逝世。中共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出版悼念沈驪英的特刊,贊揚了沈驪英雜交小麥之研究對解決抗戰期間民食問題及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貢獻。鄧穎超、董必武、張申府、李德全等人寫了悼念文章或詩詞。新華日報社敬挽道:“遠學重洋,落落壯懷驚女界;專培小麥,菁菁偉績燦田疇。”鄧穎超在《新華日報》撰文《中國婦女光輝的旗幟———沈驪英女士》。號召全國同胞、海外人士“努力學習她,匯合各方的力量來培養和創造出更多的女專門家、女科學家,以支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的勝利”。
編輯:曾珂
關鍵詞:沈驪英培育優質小麥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