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西藏高原種草變“廢”為“寶”
中新社日喀則9月18日電 題:西藏高原種草變“廢”為“寶”
中新社記者 趙延
“這一茬馬上又快可以收割了。”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副縣長洛次每周一有空就會到該縣艾瑪崗鄉的人工飼草基地去看草的生長情況。洛次站在一片紫花苜蓿田邊,放眼望去,一片翠綠。
十年前,這里還是一塊被當地村民稱之為“大風一起,不見家”的貧瘠荒地。如今,沙石已經被草覆蓋,遠遠望去就像一幅青山綠地的山水畫,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充滿勃勃的生機。
艾瑪崗鄉位于南木林縣南部,地處湘河與雅魯藏布江匯合處東岸,平均海拔3830米,主要以農業為主。南木林縣貧困人口比重大,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數量已經超越整個阿里地區,是西藏脫貧攻堅的重點縣之一。
“快看,余老師來了!”余成群一出現在艾瑪崗鄉的人工飼草基地,村民們立刻放下手上的活,將他拉到一旁,問個不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余成群1988年進藏工作,他介紹,西藏傳統畜牧業以天然草地放牧為主,盡管西藏天然草地面積多達8800萬公頃,但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天然草地質量差,載畜能力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畜牧業發展轉型勢在必行,而飼草短缺是轉型的重要障礙。
“十二五”期間,余成群和他數十人的團隊在高原草業科學研究體系建設、高原河谷地區草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為西藏草業中心的雛形。
2010年,中國科學院和西藏自治區共同成立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標志著西藏將高原地區草業學科體系建設和草業技術研發、推廣的放到了重要位置,余成群擔任該中心的主任,“西藏科技廳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根據轉型發展的科技需求,給予了飼草產業科技極大的支持。”
2012年底,洛次到南木林縣任職。看到艾瑪崗鄉大片的荒地,沙塵天氣頻發,村民外出困難,他萌生了效仿其他地區人工種草的念頭。2013年,他帶領村民開墾荒地、買種子、種草。可是到了年底,地里雜草叢生,村民們大失所望。
洛次決定到西藏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取經”。經介紹,洛次知道了中科院拉薩生態站,也由此認識了余成群,二人一見如故。
一個政府公職人員、一個草業專家,他們的身影從此經常出現在艾瑪崗鄉的田間地頭。“洛次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余成群說。而洛次認為,“老余專注于理論研究和科學試驗,下地種田不如我們老百姓。”就這樣,他們一個提供種植技術,一個付諸實踐。
“荒廢多年的土地,真的長出了綠綠的飼草。”今年52歲的久列至今仍能記得以前,每年他要跑好幾十公里外買草,只為一斤能便宜幾角錢(人民幣,下同)。現如今,這個問題已不是問題。
那曲地區作為西藏牧業大區,牧草短缺一直是畜牧業發展的難題。8月底,日喀則市與那曲地區“南草北牧”牧草調運首發儀式在南木林縣舉行,這成為西藏史上首次大規模由南部農區向北部牧區銷售飼草。日喀則市向那曲地區首批輸出鮮飼草1.54萬噸,開啟了西藏草畜一體化發展的序幕。
目前,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山南建成牧草種子繁育示范基地1500余畝,在拉薩、山南、日喀則、那曲等地建立優質牧草高產栽培示范基地6萬畝,在山南建立糧飼復種基地4000余畝。
同時,在西藏科技廳支持下,該中心籌建了中國首家省級草牧業科技示范園——西藏草牧業科技示范園。如今,西藏人工種草的“火種”已覆蓋全區37個縣,達30余萬畝,經濟效益達4億元。余成群表示,雖然現在縣域覆蓋率僅達全區的一半,但是已成“燎原”之勢。西藏“十三五”規劃目標中,全區要實現新增人工種草面積100萬畝、肉奶產量將達到100萬噸。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西藏 高原 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