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媒體之力架起一帶一路連心橋
來到蘭州國際港務區(qū),仔細詢問通往南亞的鐵路運輸相比海運的優(yōu)勢;走進玉門風光儲電網(wǎng)融合示范項目,詳細了解風電、光電的發(fā)運儲流程……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召開之際,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主流媒體的近70名記者,與中國同行一起走訪了甘肅蘭州、白銀、金昌、武威、嘉峪關(guān)、酒泉、敦煌等城市,零距離感受絲路的魅力,切身體驗一個“最真實的中國”。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和地區(qū),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文化背景更是豐富多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促成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各國媒體無疑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今年已經(jīng)是第四屆。恰如習近平主席給第三屆論壇發(fā)來的賀信中所說,這一論壇“為各國媒體對話交流、務實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國媒體人交流信息、增進互信、凝聚共識,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凝心聚力。
論壇是平臺,媒體人則是“橋梁”——連接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各國的橋梁。在采訪過程中,兩位記者的話令筆者印象深刻。一名斯里蘭卡記者說,他們國家對“一帶一路”的了解還是太少,即便媒體也經(jīng)常會有語焉不詳?shù)臓顩r。而在一位肯尼亞記者看來,無論是幫助肯尼亞修路、建擴港口,還是最近在中國多個省份走訪的所見所聞,都讓他深深感到中國是“用心在交朋友”。可以說,通過交流互動的論壇,通過全面深入的采訪,見證“一帶一路”建設的扎實成果,感受“一帶一路”帶來的民生福祉,用眼睛和腳步感知那些網(wǎng)上看不到的故事和細節(jié),形成更加客觀、鮮活的新聞報道,這座橋才能更加堅固,真正跨越文化、溝通人心。
“真正的敵人不是我們的鄰國,而是饑餓、貧窮、無知、迷信和偏見。”毋庸諱言,對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際上還存在一些誤解。產(chǎn)生這樣那樣誤解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沒有走進“一帶一路”,因而摘不下有色眼鏡、去不掉傲慢與偏見。正如一位記者轉(zhuǎn)述列寧的話,“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作為倡議的提出方,從中國政府、中國媒體到各地百姓,都歡迎對此存疑的各界人士,來走一走、看一看。畢竟,靠想象是無法得出正確判斷的。
實際上,“一帶一路”就像一扇窗,我們通過它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彩,世界也會由此觀察我們的相處之道。我們常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關(guān)鍵,或許就在取得對方的理解。當肯尼亞記者提到中國為保護野生動物,修鐵路時主動修建鐵路橋;當尼泊爾記者主動提出,要多報道中國先進的風電、光電技術(shù)經(jīng)驗;當印度記者表達“老百姓討厭戰(zhàn)爭,只想生活越來越幸福”的良好愿望,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帶一路”完全可以也應當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文明之路。
在趕赴敦煌的路上,一位巴基斯坦記者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話:甘肅靠近新疆,這里和巴基斯坦非常近,感覺像在家一樣。這既是情感的表達,也像是對未來的隱喻——“一帶一路”將是一個共同體、一個大家庭。新聞媒體是歷史的記錄者、現(xiàn)實的守望者、未來的開創(chuàng)者。通過全球媒體協(xié)作,一定能架起“一帶一路”上情投意合的連心橋,共同書寫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新傳奇。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一帶一路 媒體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