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美容亂象可治,形象焦慮難解
曾看過一組漫畫,一男一女各自照鏡子,左邊是大腹便便的男人,在鏡子中看自己覺得是個型男,洋洋得意;右邊是身材勻稱的女人,鏡中看自己胖了一大圈,憂愁不已。我不敢說男人們對自己的形象是不是真的如此信心爆棚,但“老覺得自己胖”的女性確實不少,很多人愿意為此打針削骨,由此產生了醫療美容產業的龐大需求市場。
但在這個市場迅速擴容的同時,相關案件數量也隨之暴漲,9月14日《南京日報》報道,去年以來,全市檢方查辦的美容整形行業案件同比增長445%。此前媒體還曝光,號稱“醫美分期”的“美容貸”又盯上大學生,成為繼“校園貸”之后的新陷阱。
亂象迭出,背后暴露出的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形象焦慮。在各部門齊抓共管之下,假藥、非法執業、“美容貸”等等亂象固然有望得到治理,但一大群人發自內心的形象焦慮卻不是那么容易紓解的。
何為形象焦慮?簡單地說,就是覺得自己不好看、缺乏魅力,有此焦慮的人不僅限于女性。重點是,這種焦慮不一定基于事實,就像漫畫里的那個女人,她其實不胖,只是感覺出了偏差;一些人想要擺脫的外表特征,有時正是另一些人想要擁有的,所以常有人成功做完美容手術,在旁人看來也不比先前更美。某期TED演講的演講者梅根·拉姆齊發現,每個月大約有1萬個人在谷歌上搜索“我丑嗎”,其中大多數是年輕女孩,這說明青少年對外表缺乏自信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常見。
形象焦慮并非小事。對個體而言,形象焦慮常導致自卑,對生活選擇和個人發展的影響深遠;在我國當下的年輕人中間,普遍的形象焦慮還與一種嚴重的審美趨同性相結合,韓式整容、網紅臉相似且泛濫,美圖軟件按一個路數“美化”人臉……除了帶火醫美市場、拉高相關案件數量,更助長了某種審美扭曲、物化女性的不良風氣,反過來又加劇個體焦慮,從各方面拉低整個社會的效率。
梅根認為,我們對自己外表的認知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的確,假如我們一直以來的成長經歷和所受教育未能幫助我們建立起堅定的自信,在受到外界的負面評價時就很可能信以為真;而在形象焦慮“癥候群”中,對于那些盲目追捧韓式整容、網紅臉的人,還應該加上一句,當人們對審美缺乏主見、審美能力不足時,也更容易人云亦云。可見,要想解開形象焦慮這道難題,還需著手于人格、美學等方面教育。
在完整的人格教育之下,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魅力當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能夠用成熟的態度去尊重和欣賞自我特征;經過美學教育的熏陶,懂得欣賞美的多樣性,能夠用理性的態度去看待風云變幻的時尚,應當本能地對目前這種詭異的清一色“韓式審美”產生懷疑,何至于無法抵抗醫美廣告的鼓吹或明星效應,乃至寧愿靠整容手術來排遣焦慮、提升信心?
人民日報曾發文《美育是一種剛需》,呼吁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賦予美育應有的位置,也提到當前社會并沒有形成對審美能力的饑渴感。在我看來,沒有饑渴感或許是一種錯覺,只是饑渴得太久、太普遍,以至于忘記了不饑渴是什么感覺。美容亂象背后的形象焦慮,正是社會對審美能力的無聲呼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焦慮 形象 美容 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