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五大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人與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共話宗教中國化發展之路

2017年09月07日 09:32 | 作者:廉維亮 張祎娜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9月6日上午,紀念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成立20周年暨“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邀請了我國五大全國宗教性團體負責人和國內宗教研究權威學者共話宗教中國化之路。與會嘉賓觀點精彩紛呈,教界、學界互動交流,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共識的凝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

本次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著“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宗教中國化的歷史、現實與未來”、“面對全球化、現代性等諸多現實挑戰,宗教如何應對”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共識。

我國宗教中國化需立足世界宗教和文化發展背景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認為:“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探討我國宗教的中國化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宗教自身,也不能局限于中國范圍,而要將宗教置于世界宗教和文化發展的大勢背景中。面對現代性危機,關鍵在于對宗教本義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闡釋。各大宗教所需要的,不是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原教旨主義,而是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超越狹隘的宗教信仰模式,將真正的教義精華轉化為化解現代人精神危機的時代思想文化。這種心態轉換和模式轉化,是宗教中國化的新生之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認為,“道教傳統文化中倡導‘濟世救人’‘和諧生態’的理念是最能適應時代化需求的傳統文化,道教界應當更好地發掘和整理。道教能否可持續發展,取決于能否適應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道教中國化主要解決的應該是在保持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不斷推進道教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發揮時代價值。”

中國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人也都表示,各大宗教要與時俱進地同我國國情、社會制度、時代要求、主流文化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對接融合,積極融入當代社會和主流文化中,服務于當代社會。要用一種學習者、服務者的姿態,去主動了解現代文化思潮,體察現代人的精神訴求和信仰需求。同時,需要對自身宗教傳統進行完整審視和深入挖掘。所有的宗教都要進行現代轉型,積極主動處理好宗教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關系問題,更好地促進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發揮出宗教應有的時代價值,這是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應有之義。

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核心是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只要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有在異地、異文化中的傳播與適應的問題。一方面是外來文化的自適性,即外來宗教對本土文化的適應;另外一方面是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即本土文化對外來宗教內涵與外延的重塑。我國幾大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經歷了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過程。這種雙向互動的融合過程就是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過程。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談到,“佛教傳入中國,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曾經和中國文化產生過激烈沖突,如出家修行與儒家忠孝思想、個體生命觀與群體生命觀、佛教緣起論與道家自然論等之間都存在著沖突。”但是佛教調和與中國本土社會和文化的矛盾,最終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實現了與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融合,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認為:“中國伊斯蘭教思想文化領域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是從外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溝通、相融開始的。明清時期的“以儒詮經”活動,就是以中國社會占主導的儒家文化來弘揚本土的伊斯蘭文化,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的有益探索。‘道本同源,初無二理’‘中正之道’‘和為貴’為核心的一系列認知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之間形成了契合點,兩種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馬英林談到,“縱觀千年的天主教傳入歷史,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哪個時期的教會注重尊重中國文化融入中國社會,也就是走適應本地文化社會,走教會中國化的道路,那個時期的教會就會得到健康較快的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傅先偉談到,“縱觀基督教傳播歷史,就是基督教不斷適應而本土化的過程。基督教只有與當地社會和文化相結合,才會在特定的地區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獲得“生根建造”的空間。基督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是當今基督教中國化的應有之義。”

大家一致認為我國宗教中國化最關鍵、最核心的就在于文化層面上的融合,宗教必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扎根于中國文化沃土。

我國宗教中國化的目的是要建立中國宗教的主體性

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提出,目的究竟何在?是要“化掉”宗教嗎?學誠認為:“宗教的徹底中國化,需要突破原來的文化背景和教義闡釋體系,重新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宗教教義體系,建立中國宗教的主體性。”所以,中國化并不是外來的宗教要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完全同化,而是指其在演變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國本土社會和文化土壤相適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

樓宇烈認為,“‘化’并不是說佛教失去自身的價值觀念和主體性,完全融化于中國文化,完全等同于儒道,而是彼此之間‘你影響我,我影響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同時,彼此之間還是‘你是你,我是我’。中國化并不是徹底地‘化’掉,而是在適應中國本土文化、政治基礎上的傳承與創新。”佛教中國化最成功,而佛教并沒有被“化掉”,而是形成了區別于印度佛教的中國特色佛教。

我國宗教在建立主體性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障礙,如容易受外來宗教的影響,沒有重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徐曉鴻就談到:“基督教中國化最大的障礙正是來自以往殖民神學的影響,除少數研究漢學的傳教士外,多數傳教士無視中國文化傳統。”

我國宗教中國化既豐富了中華文化,又豐富了世界宗教

通過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宗教中國化不僅僅是外來宗教對本土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融入,同時也是本土文化對外來宗教的主動敞開和吸納。外來宗教在中國傳統文化包容、多元、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為中國文化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資源。如,兩千多年來,佛教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中國文化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中華文化也以包容的胸懷接納佛教文化,形成了互補互融的良好互動。最終促使佛教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豐富了中國各族穆斯林群眾的信仰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擴大了中國思想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穆可發談到,“中國伊斯蘭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一方面,外來宗教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成為了中國特色的宗教,同時也豐富了世界宗教的樣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風雷說:“如果沒有這些‘化’,佛教就不可能在歷史和現實中呈現出如此多姿多彩的豐富形態,也不可能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宗教文化,或者早已湮沒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之中而趨于滅絕,亦未可知。”因此,宗教的中國化不僅是對中國文化的豐富,也是對世界宗教的豐富和發展。

大家一致認為,我國宗教中國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只要目標一致,方向和道路選擇的對,就一定能夠實現!(記者 廉維亮 通訊員 張祎娜)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宗教 文化 中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