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 曾撰文批"歐化中文"
原標題:中文為什么越變越差?因為你說的已經不是“中國話”!
近日,臺灣學者余光中、王德威等發起聯署,抗議蔡當局削減國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借此機會,一起來看看余光中先生這篇關于中文的名篇。
先看兩個例句:
1. 曾經在1896年營救過蒙難倫敦的孫中山先生的康德黎先生的兒子肯尼斯·康德黎就是其中的一位。
2. 作為公安部門,對于盜版行為,必須予以打擊。
這就是典型的歐化句式。
什么是歐化句式
歐化,顧名思義,指的是漢語中吸收西方文法的現象。
歐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言表達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其中,英文所造成的影響最為深刻。歐化中文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
特點:句子結構繁復、修飾成分多、語句倒裝、被動式、結構助詞和各類從句的大量使用等。
歐化中文是怎么來的
簡單來說,歐化中文源自新文化運動,尤其受一些著名人物推動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看白話文(現代漢語)的來源:
其一,脫胎于文言,還經歷過清末和民國初年半文半白的過程;
其二,來自口語的明清話本小說和民間說唱,即所謂的俗文學;
其三,則是“五四”時期以來受西方影響的文化人的創造,而現今使用的現代漢語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就是歸功于“五四”以來好幾代作家的努力。
然后,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并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p>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下面為文章節選,網上搜索題目可以查看全文。
《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
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例如,中文本來是說“因此”,現在不少人卻愛說“基于這個原因”;本來是說“問題很多”,現在不少人卻愛說“有很多問題存在”。
對于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或者可說,帶壞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就成了惡性西化。
歐化句式的幾種表現
其一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了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1.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3.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4.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詞組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1.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2.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3.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4.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其二
在英文里,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來連接:例如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類似的場合往往不用連接詞,所以只要說“夫妻”“你我”“前后”就夠了。
同樣地,一長串同類詞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無須連接:例如“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禮樂射御書數”“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中國人絕不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以及茶”。誰要這么說,一定會惹笑。同理,中文只說“思前想后”“說古道今”。
可是近來and的意識已經潛入中文,到處作怪。
“及”字破壞了中文生態,因為中文沒有這種用法。此地一定要用連接詞的話,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
其三
介詞在英文里的用途遠比中文里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潤滑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look after, ?take in皆是。
介詞詞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earnest。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
中文則不盡然?!皳P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詞組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
“歡迎王教授今天來到我們的中間,在有關環境污染的各種問題上,為我們作一次學術性的演講?!边@樣不中不西的開場白,到處可以聽見。
“有關”“關于”之類,大概是用得最濫的介詞了。“有關文革的種種,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們討論有關臺灣交通的問題”“關于他的申請,你看過了沒有?”在這些句子里,“有關”“關于”完全多余。
“關于”有幾個表兄弟,最出風的是“由于”。這字眼在當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1. 由于秦末天下大亂,(所以) 群雄四起。
2. 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我向窗內看了一眼。
3. 由于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系。中文則不盡然?!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其中當然有因果關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其四
英文的副詞形式對中文為害尚不顯著,但也已經開始了。例如這樣的句子:
1. 他苦心孤詣地想出一套好辦法來。
2. 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了他半天。
3. 大家苦中作樂地竟然大唱其民歌。
“苦”字開頭的三句成語,本來都是動詞,套上副詞語尾的“地”就降為副詞了。這么一來,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卻主客分明,太講從屬的關系,有點呆板。若把“地”一律刪去,代以逗點,不但可以擺脫這主客的關系,語氣也會靈活一些。
有時這樣的西化副詞詞組太長,例如“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地還是去赴了約”,就更應把“地”刪掉,代之以逗點,使句法松松筋骨。
目前最濫的副詞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該為入學試出了這么一個作文題目:《國父誕辰的感想》,結果十個考生里至少有六個都說:“國父孫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滿清。”這副詞“成功地”在此毫無意義,因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復。同理,“成功地發明了相對論”“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羅陀海峽”也都是饒舌之說。天下萬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豈不累人?
其五
白話文一用到形容詞,似乎就離不開“的”,簡直無“的”不成句了。在白話文里,這“的”字成了形容詞除不掉的尾巴,至少會出現在這些場合:
1. 好的,好的,我就來。是的,沒問題。
2. 快來看這壯麗的落日!
3. 你的筆干了,先用我的筆吧。
4.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樣,麗芒分為大湖小湖兩部分。
5. 他當然是別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對的。
目前的形容詞又有了新的花樣,那便是用學術面貌的抽象名詞來打扮。再舉數例為證:
1. 這是難度很高的技巧。
2. 他不愧為熱情型的人。
3. 太專業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目前的白話文,不知何故,幾乎一律前飾,似乎不懂后飾之道。例如,一般人會不假思索說成“我見到一個長得像你兄弟的男人?!眳s很少人會說“我見到一個男人,長得像你兄弟?!?/p>
其六
中文的動詞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寫出“我們將要開始比賽了”之類的句子,問題并不嚴重。動詞西化的危機另有兩端:一是單純動詞分解為“弱動詞+抽象名詞”的復合動詞,前文已經說過。不說“一架客機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卻說“一架客機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實在是迂回作態。
另一端是采用被動詞語氣。凡是及物動詞,莫不發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動詞敘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種方式:
1.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2. 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了。
3. 新大陸被發現了。
目前西化的趨勢,是在原來可以用主動語氣的場合改用被動語氣。請看下列例句:
1. 我不會被你這句話嚇倒。
2. 他被懷疑偷東西。
3. 他這意見不被人們接受。
4. 他被升為營長。
5. 他不被準許入學。
這些話都失之生硬,違反了中文的生態。其實,我們盡可還原為主動語氣如下:
1. 你這句話嚇不倒我。
2. 他有偷東西的嫌疑。
3. 他這意見大家都不接受。
4. 他升為營長。
5. 他未獲準入學。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輕,有暗有明,但其范圍愈益擴大,其現象愈益昭彰,頗有加速之勢。以上僅就名詞、連接詞、介詞、副詞、形容詞、動詞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讀者能舉一反三,知所防范。
編輯:曾珂
關鍵詞: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