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寧夏西海固產業扶貧報告:向“苦甲天下”告別
涇興村是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白土崗鄉的純移民新村,村民593戶2692人系2015年從寧夏涇源縣7個鄉鎮21個行政村搬遷而來。該村目前共有建檔立卡戶239戶1180人,扶貧脫貧任務艱巨。當地政府根據該村情況,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大型養殖企業;密切與企業合作,在村中建立“扶貧車間”;依托實力雄厚企業,促成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等方式,逐步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新華社發
徜徉在八月流金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勃勃生機伴隨著田野中的陣陣笑聲撲面而來:一粒粒鮮艷欲滴的紅枸杞,連續5年獲得歐盟有機認證,進入歐洲餐桌;一片片萬壽菊花瓣中提取出葉黃素,加入飼料中,讓歐洲、北美的三文魚肉色更加靚麗;一顆顆口感綿軟滑潤的馬鈴薯,沿“絲綢之路”漂洋過海,成為中東國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
展現眼前的情景如果不是親目親歷,很難想象,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伴隨著當地一個個產業興起,走出封閉的山門,漸漸融入全球經濟發展鏈條,獲得脫貧致富的新機遇、新動力。
產業釋放貧困區活力
同心縣菊花臺村4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維蘭,坐在炕上捏著一把摘枸杞掙來的百元大鈔喜不自禁。
她的收入來自離家2里遠、占地2萬畝的潤德莊園,一排排油綠的枸杞樹綴滿嬌艷的紅色果粒,在道路兩側綿延排開。采摘高峰期,從早至晚各色頭巾攢動,周圍村莊四五千名婦女摘果入籃,一天即有現金收入20余萬元……
西海固地區溝壑縱橫、生態脆弱,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坡構成偉人筆下豪邁壯觀的“原馳蠟象”。這里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囊括西吉、海原、同心等自治區最為貧困的9個縣區,占寧夏人口近1/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區41.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85.6%。
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近年來,西海固正在改變“土里刨食”的生產模式,把脫貧與產業緊密結合,緊盯市場打基礎、擴規模、提標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向高端延伸。
“到2020年,各項惠及貧困群眾的產業,保守估計產出將達39億元。”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在機器轟鳴的項目工地,底氣十足地給記者算賬:種植業上,20萬畝枸杞即將進入盛果期,一畝地老百姓純收入5000元,年增收10億元;8萬畝園棗、50萬畝玉米、35萬畝中藥材產值6.5億元。養殖業上,一年出欄30萬頭牛,一頭牛純收入按最低2000元算,貧困群眾可增收6億元;羊、驢等產業還能再增收3億元。此外各種勞務收入總計不少于13億元。
馬洪海說,以上只計算了有持續穩定收入的產業,僅這部分匡算,同心縣到2020年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可跨過萬元大關。
在西海固,一批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農民開始向生態要效益,青山綠水已經成為他們的金山銀山,綠色產業鏈的效益不可估量。彭陽縣委書記趙曉東說,退耕還林后,保護生態成為干部群眾的一種自覺行動,以往因農藥污染一度絕跡的“中華蜜蜂”復歸。
“貧困群眾養一箱蜂年收入1500元左右,相當于他們過去種15畝地的收入。”彭陽縣還劃定保護區助農養蜂,今年又擴大種植蜜源植物蕎麥3萬畝,目前全縣養蜂已有8000箱,一個貧困村即可增收700萬元。
“現在,農戶自覺禁用化肥農藥保護蜂群,養蜂業也保障了貧困農戶增收。”孟塬鄉黨委書記郭耀武興奮地說。
產業對標供給側尋增值
固原市市長馬漢成認為,脫貧可以靠資金扶持,致富則要靠產業、靠市場,保證脫貧致富的長期效果必須要對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產業化要財富,向市場競爭力要脫貧持續性。
從養牛到養驢,貧困縣也要向“上游”產業尋求增值。馬洪海說,近5年,驢肉價格的復合增長率為18%,市場前景廣闊,致富效應明顯。為了“挖來”這一高端養殖產業,2013年起,他們連續3年拜訪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30多次,以誠感人,終于在去年5月促成合作。由寧夏德澤農業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在同心下馬關鎮建設了標準化、規模化的萬頭黑毛驢繁育基地,去年9月首批自東阿阿膠引進的黑毛驢入園,到今年底存欄量將達1萬頭。
“從去年到今年,驢和驢駒的價格翻了一倍。驢渾身都是寶,僅東阿阿膠一年就需要200萬張驢皮,驢奶的營養成分99%接近人乳,目前驢奶凍干粉市場價格1公斤賣7000元,血、尿和驢胎盤經過精深加工可以提煉成生物藥品,直接進入高端市場。”馬洪海如數家珍。
農民種1畝萬壽菊的收入比種1畝玉米高3至5倍,讓土地生金,讓產品增值。趙曉東指著腳下一片片橘紅色萬壽菊花告訴記者,今年彭陽縣種植萬壽菊2.3萬畝,用于提取葉黃素。葉黃素是高檔食品添加劑,目前市場在穩步擴大。彭陽引入的一家龍頭企業直接向歐洲、北美等市場供應葉黃素。“與這樣的企業合作,農民種植產品可以對接國際市場。”
對標供給側改革,實現貧困戶、貧困村收益增值,離不開創新。同心縣把“扶貧車間”設在村頭,企業每招收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就可以獲得10萬元扶貧貸款額度。企業獲得了授信額度、降低了財務成本,貧困戶獲得穩定就業。“招商引資政策,全國都差不多。”馬洪海說,“我們發揮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把國家給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打造成脫貧致富的產業競爭力。”
產業激勵拔“精神窮根”
穩定脫貧的一個根本是要激發群眾擺脫貧困的強大內生動力。針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當地政府和干部探索多樣化的“產業激勵”機制,扶貧先扶志,擺脫精神貧困。
“過去政府白給白送,貧困群眾拿到扶貧款還舊賬、出人情、修危房,錢不一定能花在刀刃上。”涇源縣委書記張立君說,現在不同,財政資金、銀行貸款都跟著草畜、苗木、中蜂養殖等產業走,“干一項活補貼一筆錢,干的項目越多補貼越多。”政府不再大包大攬,老百姓“動手見錢”,脫貧積極性大大提高。
以養殖安格斯牛為例,涇源縣堅持“政府+銀行+貧困戶”的辦法,即買進1頭安格斯基礎母牛需1.55萬元,政府補貼2500元,銀行貸款提供1萬元,但貧困戶自己必須要掏3000元。錢雖不多但可以激發貧困戶的責任感,自己花了錢,就會把牛當寶貝精心飼養。
固原市還專門出臺政策,要求農戶貸款后先歸還銀行利息,完成“信用評估”后,政府再將利息全額補貼給農戶。“發展產業時激勵起農戶的信用意識,能讓他們未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原州區區委書記楊文說。
“即便勞動力弱的兜底戶,也可以靠自身努力有產業、有余錢。”張立君介紹說,對于因殘因病等致貧的兜底戶,可以養殖中蜂。全縣成立中蜂養殖中心讓兜底戶邊寄養邊學,掌握技術后領回中蜂,“養10箱蜂年收入1.5萬元,就能徹底擺脫貧困。”
在同心縣扶貧產業園,生產羊絨、服飾、八寶茶等33家企業進駐,激活了2000多名村民的干勁,讓貧困百姓在家門口變成了產業工人。原來只會干農活的石獅鎮余家梁村貧困戶李霞,在園區一家服飾公司已工作兩個月,像她一樣的78名婦女已可熟練地操作縫紉機,撐起“半邊天”,她們對改變家庭窮困生活深信不疑。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西海固,在決勝脫貧攻堅的歷史時刻,一條通向繁榮富裕之路在不斷延伸。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產業 貧困 西海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