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吳賢耀:扶貧路上他風塵仆仆
吳賢耀簡介:
彝族,1970年11月出生,貴州省畢節市政協委員。2011年以來,先后擔任畢節七星關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區委宣傳部部長,七星關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2017年6月23日,因公殉職。
扶貧路上的吳賢耀(中)
登山取火、祭天祈福、扯勒大歌……不久前,扯勒大歌彝族火把節在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大屯鄉舉行。七八月的貴州,游人如織,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遺憾的是,作為此項旅游脫貧興鄉活動的推動者,吳賢耀沒能親眼看到。
吳賢耀,畢節市原政協委員、七星關區原政協主席。6月23日,這位烏蒙山麓彝族漢子的生命定格在了從抗洪一線風塵仆仆趕回市政協參加常委會的那一刻,年僅47歲。
“七星關區的脫貧攻堅,不能推、不能拖、不能等!”
6月21日夜,七星關普降大雨,多個鄉鎮街道受災嚴重。22日上午,全區雨勢增大,正在召開的區委常委會提前結束,區四大班子領導奔赴各自聯系的鄉鎮指導抗洪救災。
走出會場的吳賢耀,立即趕往80多公里外的大屯鄉。
“昨天到大屯鄉救災,今天剛從八寨受災點趕來。”
這是吳賢耀生前說的最后一句話,6月23日14時55分,吳賢耀氣喘吁吁跑進市政協會場,在門口回答畢節市民宗委副主任沈允的一句話。隨后,剛剛落座的吳賢耀猝然倒下……
大屯鄉,是吳賢耀今年新增的掛幫鄉。
今年初,七星關區將脫貧攻堅工作劃分為五大戰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掛帥。去年12月底,吳賢耀當選七星關區政協主席,他負責第四戰區。
“他總說,七星關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很重,不能推、不能拖、不能等。”區政協秘書長徐永東至今還未能從悲傷中走出來,他和吳賢耀既是同事,也是同學,更是朋友,“他走得那樣突然,但是他的精神將一直流傳下去。”
在大屯鄉,貧困戶有622戶2035人,8個村里,一類貧困村就有3個,非貧困村僅僅1個。
任務艱巨,吳賢耀心急如焚,記者翻看了區政協的值班日報,從中就能體會到他那種急迫的心情:
2017年1月10日,吳賢耀主持召開大屯鄉脫貧攻堅進村入戶碰頭會,會后相關單位的出席代表全數進村走訪貧困戶;
2月8日,吳賢耀到大屯鄉調研指導大屯鄉脫貧攻堅工作;
3月21日,吳賢耀到青山村走訪扶貧戶,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4月10日,吳賢耀率工商聯企業家到大屯鄉開展“百企幫千戶”扶貧結對幫扶工作,并帶著部分企業老總,到雅木村與貧困戶見面;
6月5日,吳賢耀攜徐秘書長、鄧主任到大屯鄉指導脫貧攻堅大比武工作;
……以上并沒有全錄,從今年1月到去世前,吳賢耀去大屯鄉推進脫貧工作就有20次之多!
不只是大屯鄉,半年時間里,吳賢耀下鄉扶貧調研至少有42次!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政協委員的良好形象”
區政協信息科科長趙武說起一件事:5月17日,七星關區發改局一行到大屯鄉三官寨慰問貧困戶時偶遇吳賢耀。在詢問有關幫扶情況后,吳賢耀提出,要隨他們一起走訪。那天下著雨,道路濕滑,到晚上7點天快黑時,還有三戶貧困戶沒有走訪到。有人提議改天再去,卻被吳賢耀否決了。一行人又摸黑到三戶貧困戶家里,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摸清他們的致貧原因。那天他們回到七星關城區時,已是次日凌晨1點。
扶貧要靠產業帶。七星關區“大白蘿卜勝水果”,為了拓寬銷路,剛剛當選為區政協主席的吳賢耀帶隊,專程到杭州蕭山區考察蘿卜制品的生產加工情況,他要幫助七星關蘿卜產業延長銷售鏈。
說起彝族火把節,也是吳賢耀生前關心的事。“他早定下計劃,要我們今年七八月在三官寨搞一次彝族火把節活動,為推動鄉村旅游文化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大屯鄉黨委書記王武回憶說,“吳主席當時就聯系區彝族學會,建議他們今年的換屆大會就選在三官村召開,同時還給負責此次活動的同志講,需要請哪些市領導、哪些區領導和專家學者,都一一明確。”
三官村的貧困戶韶明進聽到吳賢耀去世的消息后,哭著喊:“老天爺真是瞎了眼!”
韶明進是個獨居老人,以前靠拾荒度日,雖然有低保,但生活還是十分困難。在吳賢耀的鼓勵和幫助下,老人養了67只蛋雞,并種下400斤脫毒馬鈴薯。目前,蛋雞已經快產蛋了,馬鈴薯也有了收成。
“當時吳主席背著大家,把身上的200元錢悄悄塞給了老人,韶明進告訴村干部后我們才得知此事。”王武說。
“前年去清水鋪遍訪貧困戶,遇到一位孤寡老人,得知其生活困難,他把身上帶的所有現金都給了這個老人。”曾經和吳賢耀在區委共事的同事回憶說,每次下鄉走訪貧困戶,吳賢耀都會多帶些現金在身上,遇到特困戶都會給予支助。
然而,生活中的吳賢耀對自己近乎苛刻,下鄉調研走訪,碰上用餐時間,經常是在路邊吃碗粉就解決了。
2002年左右,吳賢耀調任田壩橋鎮黨委書記,三年多的時間他有了一個綽號——“摩托書記”。原來,時任田壩橋鎮長的呂碧生這年6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樣坐鎮政府交通車去上班,結果路上慘遭翻車事故。出院時,吳賢耀騎著一輛摩托車接他,跟他說,交通車沒了,以后就騎摩托車吧。
此后,就有了書記和鎮長雙雙騎著摩托去市里開會、下鄉走訪的身影。他倆靠著騎摩托,“拜訪”上級部門,追著領導“要錢”,籌集一筆筆改善民生項目資金,用來修路、筑河堤……
去年12月18日,在區政協二屆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吳賢耀講道:“希望各位委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政協委員的良好形象,多建惠民富民之策、多做惠民利民之事、多行親民愛民之舉……”
這說的何嘗不是他自己。
吳賢耀因公殉職后不久,畢節市委追授他“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七星關區委追授他“全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其實,早在2003年,吳賢耀就被評為原縣級畢節市優秀共產黨員,獲500元獎金。當時,田壩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史遠英向他匯報,十二灣村適合發展玫瑰花種植,但缺乏資金。
“我這500元獎金,正愁找不到用處。”吳賢耀把錢給了史遠英,那時,吳賢耀每月的工資就只有600多。
“24年來,他始終把群眾當親人,解民憂,幫民困……24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奮進昂揚的精神狀態,展現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在追授的文件里這樣描述吳賢耀。
24年,已是吳賢耀人生中的半程。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吳賢耀 扶貧 黎族 畢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