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西藏布達拉宮將建立建筑整體數字化模型 測繪精確至毫厘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舉世聞名的5A級景區,西藏布達拉宮在旅游旺季每天都要接待幾千名游客,在大家認識了解布達拉宮的同時,也給它的保護增加了難度。近日,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協會聯合主辦的“2017(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舉辦。布達拉宮精細化測繪初期成果驚艷亮相,這增加了人們對于布達拉宮古建保護成果的好奇。為此,記者聯系到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管理處及正在進行精細化測繪的相關技術人員,了解其中的奧秘。
保護維修布達拉宮二十多年來投入大量資金
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覺旦介紹,多年前,國家就撥款給布達拉宮做了兩次大型維修,第一次是在1989-1994年,總共投資5500萬元;第二次是在2002-2009年,國家投資2.3億元,針對屋面漏水、殿堂、地壟等進行修繕。“尤其是地壟,時間久的有三四百年,短的也有一兩百年。布達拉宮的墻體建筑由泥巴加石頭鑄造而成,常年風吹雨淋讓泥巴喪失了黏性,對此,布達拉宮管理處研究出低壓灌漿方式,對地壟基礎進行完整性加固。”覺旦說道。
布達拉宮管理處也對古建保護采取了新技術嘗試,比如“改性阿嘎”,就是在阿嘎土和屋面中間加入防滲物質作為柔性防水層。另外一項研究就是防蟲。覺旦說,“布達拉宮木質材料較多,雨水多木材容易受潮,也容易發生蟲蛀。因此,布達拉宮管理處與西藏大學合作,成立專門部門,對蟲子種類、特征進行詳細研究,‘對癥下藥’。”
此外,1990年起,布達拉宮管理處每年都投入資金用于維修,從最初的200萬元到現在的2500萬元、4000萬元不等。“我們也成立了專門維修組,共45人,一年四季都在職,工齡從13年到26年不等,連續的碎修碎補也是防微杜漸,避免大的修補。”覺旦說道。
盡管如此,覺旦說,“上面的保護措施都過于被動,都是看到墻體、壁畫、椽木等受損后才去修繕。而且尺子測繪、激光測繪都存在一定誤差。”
應用精細化測繪技術建立布達拉宮監測控制網系統
為了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2015年,“萬尺布宮毫厘探微——精細化測繪在布達拉宮保護中的應用”項目啟動。目前,布達拉宮精細化測繪的數據采集工作即將收尾。
精細化測繪內容涵蓋布達拉宮的建筑格局、建筑結構、山體、巖體、地壟等。“測繪完成后,可通過檢測對比,提前著手保護。”覺旦說,“通過精細化測繪的模型,能看出哪個殿堂人多,方便及時疏通;對于布達拉宮的消防、監督、維修也能一目了然,結構檢測更精準。還可依據精細化測繪數據,建立管理平臺,準確掌握布達拉宮的歷史、日常管理、文物現狀、建筑安全、消防運營、票務運行等情況,精確到毫厘。布達拉宮依山而建,周邊的地震或大或小都會對其造成影響,完成精細化測繪,對于保護布達拉宮可提供參照依據和數據支撐。”
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部科技總監信泰琦介紹,測繪技術為布達拉宮建筑整體數字化模型的建立帶來契機。項目要求通過無損技術手段,針對布達拉宮建筑群及其周邊地形,采用現代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多視角影像重建技術和無人機航空攝影技術,高精度地獲取文物三維信息,高真實度地獲取文物高清紋理信息,并將獲取信息與資料永久存檔;將所獲取的三維信息進行精細建模,并制作文物保護監測工程所需的各類二維圖件;結合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需要,建立布達拉宮監測控制網系統,并將獲取的所有測繪系統放入控制網系統下,作為布達拉宮后期遺產監測的基礎。
“我們結合預防性保護需求,建立了布達拉宮監測控制網系統;在揭示地壟和基巖、定位墻體裂縫、判斷山洞對建筑物影響等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信泰琦介紹,布達拉宮建筑體量大,結構復雜,層數較多,尤其是地壟錯綜復雜,測繪難度較大。“為打破管理平臺點、線、面平面化管理模式,充分發掘新技術帶來的可視化管理效果,通過綜合管理平臺的搭建,不僅滿足了布達拉宮的保護、管理、利用、研究方面的需求,而且對布達拉宮預防性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項目組通過管理規劃的契機,將布達拉宮數字化模型作為管理平臺的基礎數據,布達拉宮精細化測繪是管理規劃的重要內容。”信泰琦說道。(韓海蘭)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布達拉宮 測繪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