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靜:“無人時代”尤需守護好安全
作者:陳靜
“無人時代”迎面而來,一些“黑科技”也在不斷進入監管的空白區。如果監管能對基本使用安全作出有效規定,才能為無人技術及其設備進一步推廣和拓展使用場景留出更為充足的空間。同樣,對數據的授權、使用乃至交換和定價同樣應該有清晰的監管要求,避免公眾在不知不覺中泄露隱私,同時也要對無人技術涉及的基本數據安全有所規定
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 網絡資料圖
百度掌門人李彥宏乘坐著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五環上奔馳,阿里巴巴試水的“無人超市”令人稱奇,京東的無人機與無人車正在加入快遞大軍……“無人時代”似乎正在迎面而來,但與此同時,一些“黑科技”也在不斷進入監管的空白區。創新科技與監管如何共進,實現良性循環,是“無人時代”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對無人“黑科技”不能不管,因為這涉及的是基本的安全問題。安全一方面來自使用。比如,如何在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前,對其安全性進行全面評判?無人機如何能夠不影響飛機的正常起落?物聯網設備與設備之間,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其順暢溝通與交流,但無人設備們需要面對的,是與普通人共同擁有的公共環境,僅靠技術優化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此,對無人設備的使用權限與范圍必須有相對嚴格的規定,使它們不對公眾的基本安全造成影響。而且,監管明確后,也將對無人設備制造廠商的產品設計方向給予指引,對違規使用的處罰也才“有據可依”。
與此同時,“無人”也意味著一旦出現問題,使用者與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界定將更加困難。比如,無人車一旦發生車禍,如何判斷使用者、軟件提供商還是車輛制造商等多方主體各須承擔怎樣的責任,如何在后續賠償和保險理賠中進行規定?在無人超市里,一旦店主事后才發現商品被損壞或者被偷竊,是否追溯以及又該如何追溯顧客的責任?這些都是監管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公眾而言,“黑科技”讓人嘖嘖稱奇是一回事,而一旦無人設備與設施廣泛進入社會,就會引發相應的擔憂,如果監管能對基本使用安全作出有效規定,無疑能給公眾吃下一顆“定心丸”,這也才能為無人技術進一步推廣和拓展使用場景留出更為充足的空間。
另一方面的監管則來自數據。無論是保證無人駕駛能夠實現的眾多傳感器,還是無人超市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收集,無人技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解放人力,還在于大數據時代,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分析而產生的更大價值。比如,有大量消費者拿起貨架上的某款產品又放下,如果能夠捕捉到這個動作,生產商家就可以考慮,是否定價略高,讓消費者猶豫不決。但同樣,對數據的授權、使用乃至交換和定價同樣應該有清晰的監管要求,避免公眾在不知不覺中泄露隱私,同時也要對無人技術涉及的基本數據安全有所規定,否則一旦被非法入侵,“無人”場景將很有可能帶來難以想象的破壞。
必須指出的是,監管絕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多世紀前,英國在汽車剛剛出現時頒布了“紅旗法”,規定市內汽車限速2英里一小時,并且汽車前幾米必須有人手持紅旗先行對行人進行警示,就是監管無視創新能量的反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能量,往往賦予了新設備、新行業乃至新生態與傳統截然不同的面貌,監管部門也需要對行業充分調研,了解技術進步的趨勢,掌握公眾的需求,在松緊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無人時代 黑科技 無人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