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2017年08月21日 15:00 | 作者:彭謙 李陽 | 來源:中國民族報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提出并明確“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系列重大舉措、重要部署和重點任務,為新時期深入推進民族地區加快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是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實現各民族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全面脫貧,共享小康,任務光榮而艱巨。

一、 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一些民族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不能落伍,民族地區不能掉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區發展成就顯著,但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和問題:

(一)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持續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傾力幫助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建設成果巨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區經濟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在拉大。從全國范圍看,民族地區整體滯后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與東部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快,但由于市場經濟起步晚,基數小,總量差距在擴大,發展質量的差距也更大。尤其是民族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生存條件較差,解貧脫貧的難度更大。

(二)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仍然薄弱

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雖有所增強,但自我發展能力仍然薄弱。一是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穩定性低,承災能力弱,易遭破壞且難以恢復,治理難度日益加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制約明顯;二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層次低,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程度低,多數產業處于低端,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三是區位與交通存在邊緣化與封閉性,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強,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帶動力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依然艱巨。

(三)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民族地區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然較低。民族地區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地理上較為偏遠,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加之人口居住分散,公共服務半徑大,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成本高。目前,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等重點民生領域發展滯后的態勢仍未根本改變。如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礎教育薄弱、就業創業難度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低且覆蓋面不廣、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困難、文化服務水平與能力不高且不能充分滿足現實需求等。這些都表明,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度更大,問題更多,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才能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 確保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確保到2020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沒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

(一)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必然要求。團結穩定與繁榮發展兩個方面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立足于繁榮發展縮小差距,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黨中央堅定不移的方針。

(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是實現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逐步扭轉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地區的發展要同國家的整體發展相結合,與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特殊困難、特殊問題結合起來看,應解決好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發展的邊緣化困境,協調好民族經濟的均衡發展,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時,更需要考慮如何把“蛋糕”分好。

民族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增長空間,有其豐富的資源和特色優勢,民族地區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必將助于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擴大經濟體量、消化過剩產能、優化產業布局,確保能源供給、拉動國內消費需求,有效應對和抗擊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更為重大的戰略支撐和保障作用。通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效平衡區域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處理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才能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三、 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突出“四個方面、八項重點”

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當前,必須從實際出發,把握好現實情況和階段性特點,突出重點和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做好“四個方面、八項重點”工作:

(一)緊扣民生抓發展,重點抓好就業和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民生問題始終是國家的大工程,“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氛圍和生活環境是各族人民共同期盼的。要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社會進步和增加群眾福祉緊密結合起來,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生為導向,多辦一些順民心、惠民生的實事,讓各族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民族地區要實現同步小康,必須堅持就業為先、教育為基,走民生型發展之路。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是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就業是改善民生最直接的方式,必須結合民族地區實際,多措并舉,擴大就業,切實把就業這個民生頭等大事抓好。一是要立足當地,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崗位。大力發展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旅游業、特色技能型產業等。二是完善并落實各族群眾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做好當地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引導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三是做好各地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服務管理工作。在為其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加強就業服務和指導,提高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工程。首先,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各類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其次,要加大對民族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改善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再次,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區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解決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確保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最后,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開展有利于勞動者來之能學、學之能會、會之能做、做之能富的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

(二)發揮資源優勢,重點抓好惠及當地和保護生態

資源豐富是民族地區最大的優勢。民族地區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民族地區的地理景觀獨特而多樣;民族文化特色鮮明、人文自然旅游資源豐富。支持民族地區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是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一,發揮能源礦產優勢,布局建設能源資源項目。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向民族地區優先布局,進一步完善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制,使民族地區切實從中受益,提升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綜合能力。第二,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推進特色產業建設。加快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種養作物的開發和利用,并支持民族地區小微企業的發展,通過商貿經營活動將特色產品利用一體化模式發展起來,大力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打開國內外市場。第三,結合自然文化優勢,打造特色旅游業。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加快旅游商品加工業、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民族風情游等旅游業,依托特色旅游產業發展,力爭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大有作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的主導優勢產業鏈,切實把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這是確保民族地區全面同步實現小康的重要基礎。

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重點抓好惠及當地和保護生態。一方面,要通過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吸納當地就業、利益分配調整等途徑,把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利益更多地留在當地,通過資源開發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廣大民眾脫貧致富,形成民富區強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切實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民族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又是生態脆弱區,屬于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十分繁重。要樹立生態第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率先在民族地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切實做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

(三)搞好扶貧開發,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

民族地區要實現全面同步小康,關鍵是搞好扶貧開發。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發生率高。按照新的貧困標準,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11個在民族地區;片區內的680個縣中,有351個屬于民族地區,其中155個屬于主體功能區限制或禁止開發縣。這表明,民族地區是全國扶貧攻堅戰的主戰場。解決貧困問題是實現全面同步小康的關鍵,要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目前整體相對滯后的狀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深刻指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把扶貧開發作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扶貧工作中,堅持改革創新,做到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立足當前,著眼2020年,我們要瞄準特困地區、特困群體、特困家庭,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力爭用5到10年時間實現民族地區貧困家庭和困難群眾穩定脫貧。

新時期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要堅持民族與區域相統籌、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統一、“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整體推進與精準到戶相結合,政策活力與內生潛力相銜接,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重點要培育自我發展能力,不斷釋放民族地區的發展潛力。脫貧攻堅工作關鍵在精準,一方面要瞄準特困地區,抓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依靠產業扶貧、科教扶貧、定點扶貧、移民扶貧和金融扶貧等方式,構建多元化扶貧新格局,增強特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瞄準特困群體和特困家庭,在對貧困戶進行科學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基礎上,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扶貧到村到戶,因村制宜、因戶施策,切實提高扶貧效率。

(四)加強邊疆建設,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開放

邊疆地區多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是國家對外開放前沿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國邊疆地區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加強邊疆建設,維護邊疆穩定,既是鞏固民族團結和國防的需要,也是邊疆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邊疆建設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第一,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大戰略建設,加快沿邊對外開放,完善沿邊開發開放空間布局。利用自身獨特區位優勢和現有合作基礎,把中心地區建設成為沿邊對外開放的高地。第二,要繼續實施好、推進好興邊富民行動。興邊富民行動要堅持以“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為宗旨,把民族因素與邊境因素相結合,把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的迫切要求與現實相結合,重點解決邊疆地區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重點改善邊疆地區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第三,要繼續加快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管道的建設,形成對長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區域性大動脈。面向邊疆農村牧區,要打通“毛細血管”,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全面推進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路、通水、通電等建設工程,為興邊富民打好基礎。

當前,加強邊疆建設重點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開放。基礎設施落后是邊疆建設要突破的“瓶頸”,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愿景著眼點是歐亞大舞臺,這對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是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要在邊疆地區實現對內暢通無阻、對外互聯互通,使基礎設施建設與“一帶一路”建設無縫對接、全面嵌入,實現邊疆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在對外開放方面要“走出去”、“引進來”,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增設一批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綜合保稅區等,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打造對內對外開放的“新熱土”。把“向內看”和“向外看”結合起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市場機制和沿海地區連接起來,吸引資金和技術,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使民族地區、西部地區成為在亞洲連接東西的重要腹地,成為最有活力、最有后發優勢的地區。

總之,新形勢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民生為首要任務,以扶貧攻堅為重點,以教育、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著力點,以促進市場要素流動與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貫通為途徑,把發展落實到解決區域性共同問題、增進群眾福祉、促進民族團結上,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地區特點的科學發展路子。(彭謙李陽)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族地區 發展 全面 扶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