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漢學貢獻
——2017“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綜述
由文化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2017“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日前在京開幕,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全球22個國家的26名海外學者與國內19名著名學者參加座談會。與會學者對“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中國方案與全球治理”“共同發展與共同價值”三大議題進行具體探討。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之間的連續性、地區和全球之間的關系,這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發展具有共性的具體議題,座談會的研討視角也是以對當今全球化的充分理解為基礎,體現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所代表的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
傳統文化為當代社會
提供價值理論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劉夢溪認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指向對于當代中國以及世界都有著重要作用。他指出,《六經》中的仁愛、誠信、愛敬、忠恕、廉恥、和同等中國文化精神,能夠貢獻給世界的是人作為人、群體作為群體、家作為家、國作為國的一整套倫理價值和精神。這些理念是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諧群體,使家成為有親有愛有敬的和睦家庭,使國家成為講信修睦、懷柔遠人的禮義文明之邦的基礎。越南戰略研究與國際發展中心主席阮玉長指出,中國古代制度文化對于越南有著深刻影響。他說,尤其是儒家文化,對越南的歷史尤其重要,早在1070年,越南就有孔廟和孔子像,在15到18世紀的時候,達到高峰。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指出,在傳統文化熱的當下,傳統文化需要正確“傳承”。比如精美的古代建筑往往保存在窮鄉僻壤,無人注意,今天應該有意識地去保存。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與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研究充分結合起來,使之能夠在更廣闊的時空里成為年輕一代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
“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改變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軍事研究中心博泰爾·赫林從全球創新和發展的角度來解讀當代中國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中國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等方面對于鄰國的幫助,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榮休教授、海法大學榮休教授希霍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影響所至將及中亞和西方,他說,中國在全球化治理當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為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伊朗德黑蘭大學榮休教授貝赫扎得·沙哈德用“婚姻”來形容“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互利關系。近年來,人們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中國和這些國家合作的經典案例和經驗,從而相信這種友誼可以擴大和保持下去。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一帶一路”可以很好地把不同國家聯系起來,為解決沿線國家面對的貧窮、恐怖主義、不穩定等有關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命運
在此次座談會上,約旦前副首相、中國—約旦非政府文化科技理事會主席薩米爾·哈巴什奈對于中國的改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表示贊成。他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社會、文化、思想、理念等方面的改革,展示了巨大的靈活性。人們從中看到了創新精神,也看到了在巨大的成功背后,這種改革模式所體現的對于中國古代文明價值的尊重。薩米爾·哈巴什奈認為,中國以共同發展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中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事實證明,“一帶一路”的倡議,不僅惠及中國自身,更將惠及他國,大家共同走向富裕。來自巴基斯坦龐遮普大學藝術和人類學院的院長穆罕默德·伊克·喬拉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巴基斯坦影響重大,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對于巴基斯坦的經濟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帶有強烈的儒家人文色彩,它所包括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等內容真正將國際關系建立在了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國際社會的共贏,這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邁出了一大步,這是對國際社會關系發展的一大貢獻。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 一帶一路 國家 貢獻 漢學與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