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邊塞紀功碑傳統是怎樣形成的

2017年08月16日 14:28 | 作者:朱玉麒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燕然勒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有戰功紀念刻石的記載。歷經近2000年,我們終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銘》的摩崖石刻,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

紀功碑這種方式,不只限于對戰役的紀念,也不僅是中國人的創造,而是人類的創造。人們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總是希望通過某種媒介傳達給后代,來彰顯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斯)、埃及、印度等地,會發現世界各個文明古國都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功德記錄在一個比人類的個體生命更長久的物質上,從而流傳后世。這個物質或許是金屬品,或許是石刻。譬如移植在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就是3000多年前埃及記載其民族歷史的象形文字紀功碑。人類相信“金石永固”,金石上的銘刻表現了延續人類生命的強烈觀念;而通過研究金石,來看以往的人們怎樣把他們的文化信息、文明傳遞給我們,這就是金石學。所以,金石學不僅是中國的一門傳統學問,也是世界各人類文明的傳統學問。

中國的古人比較偏好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記錄在石刻上,我們現在看到最早的紀功石刻是石鼓文,石鼓文之前肯定還有其他形式,至少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的中國,就有這樣的石刻出現了。晚清時期的葉昌熾在《語石》中,根據功能,把紀功碑分成了幾種類型,如秦始皇東巡刻石,也是記功,但它不是為了紀念戰役的勝利。戰役勝利的紀念碑只是紀功碑的一種,葉昌熾歸納為“邊庭諸將之紀功碑”,我把它簡稱為“邊塞紀功碑”,因為大量的戰役是發生在邊疆地域上,發生在西域的戰爭紀功碑,我們也簡稱“西域紀功碑”。

關于邊塞紀功碑,我們現在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源頭就是燕然刻石。現在蒙古高原上的杭愛山,史書上稱燕然山。東漢時期,漢與匈奴之間有屢次戰役,其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有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作為漢軍統帥的車騎將軍竇憲為了紀念這場重要的戰爭,把記載勝利的文字刻在了杭愛山的山崖上,史稱《封燕然山銘》。它由當時跟隨竇憲參加戰役的班固所寫,在《后漢書·竇憲傳》中得以保存。這一摩崖今天終于找到了,就在蒙古國的杭愛山。不過,此前因為一直找不到這個摩崖,時間長了之后,人們就覺得燕然刻石只是一種戰爭神話,是虛構的。在中國歷史上,類似這種邊塞戰役還有很多,所以這最早的“燕然刻石”就在后來的邊塞吟詠中傳誦不絕。現在有電腦方便多了,搜一搜“燕然”這個詞,就會有一溜的唐詩出現,宋詞也是。如果比較一下,特別有意思:唐朝人是“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李嶠《餞薛大夫護邊》),人還沒有到達邊關,就可以推想到將來的戰爭必勝,一定可以提筆來寫燕然勒銘的續篇;而宋朝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范仲淹的“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已經駐守在了西北邊關,還覺得是“燕然未勒歸無計”,絲毫沒有凱旋的信念。唐詩宋詞,確實有它各自的時代氣息在里面。

從清代以來,陸陸續續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發現了漢人與匈奴戰爭之后留下來的石刻,有些距離燕然勒銘的時間只有四年。用這些后來的石刻,是可以印證燕然勒銘的存在的。1981年,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當時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李遇春在調研中發現了一塊1965年就被搜集來的石刻,字跡斑駁,但李遇春發現里面留下了一些關鍵字,使得碑文的大概內容已經明了。時間、地點、人物,都有:時間是永元五年——公元93年,即公元89年燕然勒銘以后的四年;有一個叫任尚的人,在巴里坤湖畔留下了這塊碑刻。巴里坤與杭愛山的直線距離不遠,在燕然山戰爭前后,大部分的匈奴人已經踞守在巴里坤湖一隅——漢人習慣把這個湖稱作“海”,這塊永元五年碑和后面說到的《裴岑碑》都表明——這里是匈奴在東漢后期的大本營。這個碑刻記載的,肯定是任尚跟匈奴余部戰爭中一場新的勝利。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任尚這個人,在《后漢書》的記載中,出現在永元三年以來歷次重要的漢匈事件中。雖然那塊石刻只留下了十幾個字,但是任尚的名字留下來了,年代留下來了,地點又在漢匈戰爭非常重要的戰場;而任尚呢,恰恰跟隨竇憲參加了燕然山戰爭,因戰功被任命持節衛護伊吾,天山東部守土的職責就交給他了。因此,可以推想:任尚是在此地的某次勝利之后,學習了他的前首長竇憲的方法,刻石記功。任尚在刻石記功形式的發揚光大上作出了貢獻,它不僅印證了竇憲勒銘燕然的事實性,也將燕然刻石記功約定俗成為邊塞戰役勝利的必然程序。這塊碑,后來稱作《任尚碑》。

比《任尚碑》年代稍晚,此地還發現了另外一方稱作《裴岑碑》的紀功碑。這塊碑銘刻的時間是永和二年,即公元137年,與《任尚碑》相隔四十多年。《裴岑碑》在雍正年間就被發現了,《裴岑碑》的文字保留非常完整,講的是敦煌太守裴岑帶著3000人的部隊和匈奴呼衍王作戰,“斬馘部眾”,把所有匈奴軍隊都消滅了,然后“立海祠以表萬世”,就是讓世世代代人都能記住這場勝利。這個事件在史書中沒有記載,后來馬雍先生分析,可能是東漢晚期很多史料因為戰亂而丟失,加之歷史書的編纂本身也有選擇史料的問題。《裴岑碑》在雍正年間被發現,在緊接著的乾隆以來樸學興起、碑學興盛的背景下,從歷史和書法考證的角度,都得到了很大的重視。由于它是從中國最西部的地方新出現的漢文資料,不僅其由篆入隸的書寫軌跡可辨,且也證明了漢匈之間的戰爭細節,這塊碑不斷被捶拓、臨摹。

再后來,又發現一塊紀功碑,碑文刻鑿的時間距《裴岑碑》僅三年,即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它的發現與《裴岑碑》一樣,和清代在西域的戰役有關。清軍在征服準噶爾的過程中,常走一些偏僻的山路,這些路在2000年以前也是農耕與游牧民族之間進行戰爭時走的路。清軍在與漢代重合的行軍途中發現了一塊叫“煥彩溝石刻”的大石頭。碑文寫的是“云中沙海侯獲”在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發生的一個事件,無疑,它也跟與匈奴的戰役有關系。

所以,這五十年間發現的紀功碑可以證明:燕然刻石是作為一種傳統被后世繼承下來的,每次戰爭取得成功,總要刻一段文字在石頭上來作紀念——戰爭紀功碑或者說邊塞紀功碑這個類型就形成了。

(作者:朱玉麒,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邊塞紀功碑 邊塞紀功碑傳統 紀功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