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求大同存大異

2017年08月10日 13:53 | 作者:朱相遠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求大同、存大異”正是“和諧辯證法”精神的重要體現

“求同存異”是個慣用的成語。常用的說法,有“求大同、存小異”,還有“增同消異”、“聚同化異”、“同而無異”等提法。似乎“同”是褒義的,而“異”是貶義的,比如“異類”、“異端”及“異己分子”等。

習近平主席在香港“七一”回歸慶典講話中,首次提出“求大同、存大異”,令人耳目一新。這不僅是對“求同存異”一個新詮釋,也是一個理論創新。

“求大同”,就是爭取大同、努力大同、達到大同,以形成共識,求得統一性。“存大異”,就是承認大異、包容大異、駕馭大異,以保護多樣性。這里“同”與“異”已無大小、正反、主次之分,皆一樣為“大”為“正”。差別僅在“求”與“存”上,“求”是主觀上的積極爭取,“存”是對客觀現實的承認和駕馭。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國兩制’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體現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異。”

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也即“和而不同”思想,與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相融合,就創新出一個“和諧辯證法”。它同“斗爭辯證法”,構成了一對新范疇。“和諧辯證法”這個新概念,已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被當作一個新條目而加了進去:“主張在社會矛盾處于量變階段,充分利用矛盾諸方面之間存在的同一性,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倡導和而不同,達到合作、互利、共贏,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和諧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創新,也是中共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而“求大同、存大異”,正是“和諧辯證法”精神的重要體現。

秉承我國傳統和合理念的“和諧辯證法”,同樣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我國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主張:“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就是說,若無兩個對立面,就無一個統一體;若無一個統一體,兩個對立面的斗爭也就停息了。他還說:“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就是說,凡事物皆有對立的兩方面,對立的雙方必定相反地矛盾著;雙方的相反必定引起斗爭,而斗爭結果必然以和來解決。這同西方“斗爭辯證法”是基本一致的,區別只在于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西方則主張仇必斗到底。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對一些具體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渦,人為制造對立、對抗,那就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堅持“和諧辯證法”的“和而解”,而不贊成“斗爭辯證法”的“斗到底”。“和氣致祥,乖氣致異”,唯有和衷共濟,才能共同繁榮。

我們不僅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體現“求大同、存大異”,在推行“一帶一路”、處理國際關系時,也必須堅持“求大同、存大異”。在國家基本利益上存在的“大異”,必須正視。可以擱置分歧、包容分歧、管控分歧,但不能以犧牲國家基本利益,來消減“大異”成“小異”。“存大異”可以讓那些爭端,留存給我們后代去設法解決。

習近平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我國各項事業的進步,皆要依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求大同、存大異”,正是推動各項創新的前提。

各種藝術包括建筑藝術,皆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這是“求大同”。但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對美學的探求上,應當保護各種流派的自由發展和不斷創新。否則千戲一面、千城一面、低俗化,藝術就難以發展繁榮。這里就需要鼓勵“存大異”,各種藝術才能不斷標新立異,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哲學與社會科學,都必須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分辨是非;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是“求大同”。但也要堅持“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否則學術就不能創新,難以繁榮。

至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更要求“存大異”。一切科技創新都是“標新立異”,如果在科技創新上,搞“黨同伐異”,那就是“學閥”作風,必然會扼制科技創新。

在國家社會治理上也要“求大同、存大異”。

筆者于1999年曾發表《一致性與多樣性———新時期統戰工作的新觀念》一文,提出我們處理各種宗教信仰與無神論的關系,也必須“求大同、存大異”,而不能是“求大同、存小異”。“求大同”就是宗教徒與無神論者,都應遵守法律,維護國家統一,提高道德水平,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十二條價值觀中,為什么只有“民主”而沒有“科學”?這兩條可算“五四”運動以來,最重要的兩個口號。這就因為要“存大異”,宗教徒可以不相信科學。這是無神論與宗教信仰間的“大異”之一。

民主黨派同中共的關系,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若不堅持“求大同、存大異”的原則,而是“求大同、存小異”,以致進一步“增同消異”,漸為“同而無異”。那還有什么“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呢?因此,防止民主黨派對中共的“趨同化”,保持民主黨派原有特色,就必須堅持“求大同、存大異”。

(作者系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求大同 大異 創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