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器官捐獻移植“中國模式”獲點贊
從8月2日開始,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主管官員何塞·努涅斯、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主席南希·埃舍爾等9位國際器官移植界權威專家齊聚中國,開啟了一趟特殊旅程。
“中國坦誠地打開一扇‘窗’,請外國專家近距離感受器官捐贈和移植事業的‘中國模式’。”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教授說,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獻移植體系,雖然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但中國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面對世界。
首次對外展示移植醫院
8月4日16時07分,一架直升機降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院內廣場,吸引了眾多目光。飛機上運載的是從100公里外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緊急送來的供體器官,包括一個肝臟和兩個腎臟。降落后,醫務人員拎著沉重的人體器官運輸專用箱,從綠色通道一路小跑進入了醫院。據悉,這些器官當天將分別使一名36歲的患者和一名50歲的患者得到救治。
正在該院訪問的9名國際移植專家目睹了器官“落地”的全過程。隨后,專家們參觀了醫院器官獲取組織(OPO)辦公室、器官捐獻家屬接待區、家屬談話區、設備儲存間等,詳細了解了該院在人體器官獲取、捐獻后分配和移植等環節的工作流程和相關培訓工作。
除此之外,在華期間,專家們還接受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領導會見,舉行中外專家見面會,參觀云南省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并出席2017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會議等。
這是中國第一次同時向外國專家和中外媒體開放參觀移植醫院,使近年來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器官捐獻移植“中國模式”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外國專家眼前。
“中國模式是很好范本”
“十年磨一劍,我國器官移植事業正走在‘陽光大道’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2017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會議上介紹,中國近年來在人體器官移植法治管理、人體器官捐獻、器官獲取和分配、器官移植臨床服務和器官移植監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如建立了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第三方參與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成立了115個OPO組織,組建了近2000人的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立了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實現了計算機自動分配器官。目前,我國共計有173家移植醫院,基本涵蓋所有器官移植門類,移植等待時間較之前大幅縮短,服務能力和質量已達世界領先水平,而費用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
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前任主席、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顧問弗朗西斯·德爾莫尼克提到,此次來華前,世界衛生組織、梵蒂岡教皇科學院、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和伊斯坦布爾宣言監管組織共同致信黃潔夫教授,表示對其領導下的中國器官捐獻移植體系所做改革的贊揚。德爾莫尼克強調,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以及完全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對中國器官移植領域的質疑和有關謠言已經煙消云散。
何塞·努涅斯表示,器官移植就如同一艘船,中國曾經不在船上,而如今中國已經與國際器官移植界一道,協力讓這艘船越行越快,中國的努力也在引領船的方向。
南希·埃舍爾表示,“中國模式”中最重要的經驗有兩方面:強有力的政府領導與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伊斯坦布爾宣言監督小組成員、澳大利亞器官移植專家坎貝爾·弗雷舍也指出,由政府高層推動的“中國模式”是一個范本,如果其他國家的政府高層也能有這樣的決心,全球器官移植領域會變得更好。
繼續加強國際間合作
據了解,目前,中國公民去世后自愿捐獻器官數量已經躍居亞洲第一,每百萬人口的實際器官捐獻率由2010年的0.03上升到2016年的2.98,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黃潔夫表示,希望能在近年內,將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數量增至5000人,使符合資質的器官移植醫院大幅增加,讓中國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器官移植國家。“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醫生,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我們的目標。”
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上任主席菲利浦·奧康耐爾教授說,改革前,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缺乏透明度,容易招來質疑,這樣的教訓值得反思。現在新的“中國模式”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是公平、公正、透明的,未來中國器官移植各方面工作將更加開放,贏得國際社會的更多信心。
“在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領域,中國需要與國際社會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關系。”坎貝爾表示,全世界都應加大對器官買賣的打擊力度,一個國家實施了行動,可能會使違法犯罪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需要攜手合作,造福全球病患。
“未來,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強器官捐贈者的教育,增加在網上注冊的器官志愿捐獻者人數。”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馬丁·泰勒表示,在這方面,中國正在做著卓有成效的工作,世衛組織也將繼續全力支持。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器官捐獻 移植 器官移植 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