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陳小燕:初中畢業鉆研縫紉技術,土包子蛻變骨干
走進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凱達服裝織造有限公司陳小燕勞模創新工作室,只見墻上掛滿了各種規章制度,桌上放著各種榮譽證書,唯獨不見一把椅子。“我是一線工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榮譽獎牌屬于過去。”作為該企業生產總監的陳小燕說,“我的舞臺在車間,我的事業在現場。”2014年,陳小燕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九江市勞動模范光榮稱號。2015年,她獲評“全國勞模”光榮稱號。
在普通職工眼里,她既是一位待人和善的朋友,又是一位不怒自威的頂頭上司。她用自己嫻熟的縫紉技能、執著的業務追求、良好的人格品行,贏得了企業數百人的信服。
手無寸技,拜師學藝
陳小燕出生于江西省修水縣老莊村的農民家庭,因家庭生活困難,初中畢業的她于1987年開始拜師學習縫紉技術。她清楚地知道,對于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人而言,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必須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從拜師學習的那天起,陳小燕在心中定下一個目標:要做就做最好的。她一邊向師傅請教,一邊買來書籍自學,從縫紉到裁剪,再到設計,常常琢磨到深夜。很快,她在師傅眾多徒弟中脫穎而出。
“‘土包子’學什么技術?”1992年,為得到更好地發展,她先后輾轉到福建、浙江等地務工學習服裝織造技術,面對他人的責難,她也毫不在乎。經歷10多年的打拼,她不僅學到了技術,站穩了腳跟,而且開闊了視野。2002年,修水企業家馬小英創辦的服裝織造公司聘請她到公司當一名技術骨干,從“土包子”到技術骨干,陳小燕開始了嶄新的歷程。
把企業當成家
進入新的工作環境,陳小燕先是擔任技術骨干,后來任生產組長,她所在企業是一家外貿服裝出口、貼牌服裝加工和內銷服裝的生產廠家,現有生產員工700人,年總產值2.2億元,公司平均每天要生產各類服裝3000余件。
為了完成訂單,確保產量,陳小燕在車間統籌安排,科學調配,實行流水作業。2013年6月公司接到1.5萬件棉襖訂單,需要在三個工作日完成。為了完成任務,陳小燕帶頭上車,帶領員工連續三天加班到凌晨4時。
2014年7月的一天,氣溫高達35℃,陳小燕將一大捆需加工的服裝搬到7樓的一位個體戶,汗水濕透了衣衫,個體戶感動地說:“陳組長,你真是把企業當成家,做事太認真了!”陳小燕笑著回答道:“只有每一個員工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企業才會創造輝煌,我們也能伴隨著企業一起成長。”
追求極致顯匠心
作為技術骨干、生產組長,陳小燕總是對車間員工說,產量是企業的生存線,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為此,她多次舉辦服裝理論知識講座,培訓員工質量制作技術,進行服裝生產質量評比活動。近幾年,公司所有產品質量由原來的98%提高到100%,無一例退單現象發生。2014年8月,她根據自己多年經驗,摸索出一套流水生產線管理辦法,提高了效率、保證了質量,并且更有效地保障了員工生產安全。
一次,車間里一位員工加工的服裝被檢測出有50件不合格,當陳小燕要求該員工重新再做的時候,員工急出了眼淚。她看在眼里,心中也隱隱作痛,于是,陳小燕搬來一部縫紉機,幫助她一起重做。為了不耽誤交貨時間,她加班加點,廢寢忘食,以致胃病發作,暈倒在地。從那以后,目睹了事情經過的車間員工,再也沒有生產出一件需要返工的產品。
“我必須身體力行,讓追求極致的匠心精神根植于每一個人心中。”在勞模創新工作室,陳小燕以“傳幫帶”為宗旨,經常蹲在車間,傳授本領。在她以身作則的感染下,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員工不僅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而且所生產的服裝無一人有返工、退貨現象,在一次全縣“縫紉車工技能大比武”中,工作室員工一舉奪得一、二、三等獎。
從“土包子”蛻變為技術骨干,如今的陳小燕和她所帶領的團隊早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年產生效益占公司總產值的80%以上。
編輯:梁霄
關鍵詞:陳小燕 初中 畢業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