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關(guān)于山水畫的寫生教學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山水畫是心靈感知的跡化,而自然形態(tài)的客觀存在又是畫家語言圖式和筆墨沖動的本源。寫生中我們從實際的、因果的自然秩序中抽離出來,絕非為了還原感知中的某種存在,而是讓個體精神活動對應自然山川得以自由馳騁,它是真實的又是想象的,是形象邏輯思維和意象抽象思維的合一性。山水畫寫生的意象表現(xiàn)形式在于既“合情”又“入理”,在追求形神兼得的同時,更注重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心由筆使,借物達意,而并非單純的客觀描摹。由此,物象的表達有了主觀的人文情愫和精神取向,有態(tài)度的語言才是鮮活和生動的,因為它賦予了筆墨的象征寓意與生命含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在寫生中應對事物敏銳的感悟力,培養(yǎng)學生主觀知性下的概括能力,啟迪學生“寫貌物情,攄發(fā)人思”的精神追求顯得尤為重要。
張廣慧 山城 套版木刻 18×26cm 2010年
我們今天的寫生和古人是不一樣的,今天是對景寫生,古人是飽游飫看,目識心記,有時甚至用詩歌等文字形式記錄比筆墨來得更細膩。現(xiàn)在下雨天沒辦法帶寫生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們做游記。通常,對景寫生(水墨、速寫)、記憶寫生(心存目記)、文字寫生(游記、詩詞等)是寫生教學中的幾種主要途徑。
我們面對自然,在天地之間暢游如何找到自己,這一點很重要。畫乃心印,人的情感在畫面中釋放出真實的一面,這個世界讓我感動,我才會通過繪畫來表達,只是借了筆墨這樣一種方式。無病呻吟的筆墨肯定是死的。
有的人認為寫生是為了積累素材,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寫生本身就是對自然的一種感悟,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寫生、臨摹、創(chuàng)作,其實它們相互之間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藝術(shù)源于生活,但又是高于生活的,我們今天應該賦予寫生一種當下的意義。古人表現(xiàn)亭臺樓閣,是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今天我們畫的高士圖也只能揣摩古人如何生活,不會真正回到古人生活的那個年代,那么對于自己身邊的事物如何表達?我現(xiàn)在帶研究生的命題是“田園與都市”,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用古人的一波三折屋漏痕方法畫出來,都是直線,如何表現(xiàn)光影,表現(xiàn)夜景呢?所以這需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能夠像個蓄電池一樣不斷地有能量進來,表現(xiàn)周邊熟知的一些事物、環(huán)境。都市山水題材是給我們山水畫家的一個新的命題,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寫生中畫家對筆墨經(jīng)驗,對文化轉(zhuǎn)換會有一種特殊感知,每次到不同的地方寫生,新鮮感總會撲面而來,陜北的干裂秋風,江南的潤含春雨,中部地區(qū)的蒼而潤之等等,筆墨需要應對不同場景的轉(zhuǎn)變,這很難,但我們每次都會去嘗試找到駕馭筆墨的一種能力。因為寫生過程中未知的東西很多,它會激勵畫家探索新的可能。只有一兩天時間的寫生肯定是不行的,我苦惱的是每次到了筆墨和地域特點越來越契合的時候,往往寫生課就結(jié)束了。
寫生教學已成為當下中國畫學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師古人,師造化,師本心。”實際上就是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三門課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完善山水畫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無法繞開“了法、運技、明理、悟道”的舉一反三和循環(huán)往復的遞進過程。
“了法,運技,明理,悟道”是山水畫學習的四個步驟,如果總是停留在技法上,技巧熟練之后很可能走向程式化,容易變得油滑。齊白石先生提出“先熟后生”,說的是筆墨要熟練、更要靈動多元,然后隨著年齡增長水到渠成,筆墨自然就老到了,不能刻意而為之。當然寫生也會帶來這樣的問題,有些畫家會留戀筆墨,甚至有點自戀,覺得只用某種表現(xiàn)方式就夠了。或許長期在一個地方待著,就畫一個地方,這種方式也是如履薄冰。對我來說,以前是畫純水墨,現(xiàn)在到外地寫生也會用點顏色,色破墨,墨破色,水墨相融這樣一種筆墨方式跟我以往純水墨的表達方式又不一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應該要讓筆墨有更新的嘗試。寫生引發(fā)的程式化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但是人在每個階段的筆墨肯定是不一樣的,其實有時候看一個畫家的筆墨表現(xiàn)似乎有些雷同,但是從一生的漫長時間來看肯定是不一樣的。
(作者為中國美術(shù)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寫生 筆墨 山水畫 山水畫的寫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