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九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九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確保學生營養改善“好心辦好事”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實施5年,3600多萬學生從中受益,吃上“飽飯熱食”,計劃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但如何繼續提升效益,確保“好心繼續辦好事”,成為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和專家們討論的一項重點。
要監管到點子上,確保“好事”做到位,就要先準確監測和評估效用。胡衛委員說,“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持續、科學的監測評價體系,以了解和掌握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身體素質的變化發展情況,找準政府施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據此提出改進工作的對策建議。”
他還具體設想了這個監測評價體系的運作,諸如制度建設、建立指標體系、制定數據清理和分析方案等。
有了效用的監測基礎,還要考量監管本身的難題。“主體責任劃分不夠明確;基層監管力量不足,手段相對滯后;食堂管理不規范……”胡萬寧委員認為,從監管角度來看,影響校園餐食安全的因素普遍存在。
據此,他提出形成以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衛計、食藥監、工商、物價等職能部門配合,學生和家長等社會監督為補充,學校負責日常管理的“三位一體”監管機制。學校食堂要嚴格執行食品原料采購、索證索票、人員培訓、留樣管理、建立工作日志、完善統計臺賬、餐飲具清洗消毒等針對性建議。
周鋒委員也考慮到了監管主體。他建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校園餐食供應及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和評估,按照相關法規政策,組織包括社會在內的各方對供餐企業或單位進行檢查監督。
厘清主體重要,監管手段也不容忽視。在監督手段方式方面,委員們給出了不同的涉及管理學、高科技的“先進方案”。
戴曉雁委員建議,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引入學生餐管理,同時運用“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厘清政府、學校、供餐企業各自的行為邊界及權限,加強政府執法監管,社會依法監督。
梁偉華委員提出,搭建“互聯網+學生食堂安全”的綜合管理云平臺,將涉及學生食堂食品安全的一攬子問題,納入全鏈條全要素統一監管,對每日、每餐實行全環節閉環式管理,確保校園餐食安全……
評估、監管、改進校園餐食管理,建立完備的“問題發現監管體系”,才能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適應不斷進步的需求。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學生 監管 確保 管理 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