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熱議“高考滿分作文”亦是表達期許
作者:朱昌俊
近日,一篇名為《2017第一張高考滿分作文出爐》的文章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有人稱這是今年全國高考江蘇滿分作文。江蘇省教育考試院隨后回應稱,這篇“滿分作文”是假的,高考閱卷過程全程保密,不可能有作文流出。
這篇文章最早6月7日就出現在微信公號上,字數也遠超一般高考作文的限定,只要對高考作文有基本了解,都不難判斷其應系“偽作”。現在,當事方和相關部門作出了澄清,這個事情也算畫上了句號。但一篇疑點重重的“高考滿分作文”,引發數百萬的點擊與熱議,背后所表現出的某種社會心理,還是值得剖析。
其實,現在網絡上流傳的各種版本的“高考滿分作文”還有很多。盡管真假難辨,但關注者不少。這種現象,與其說真有這么多人盲信高考滿分作文,不若說是借助圍觀,公眾自己已完成了打分和評價,在他們心里,這些作文不管是否真出自高考考場,但滿分作文就應該是這樣,或是這樣的作文應該得高分。比如當年韓寒以《杯中窺人》奪得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一等獎,在彼時所引發的一種不小的議論便是,這樣的作文在高考中能夠獲得滿分嗎?于此可以說,當人們在談論高考滿分作文時,其實也是在間接表達一種高考作文觀和評價傾向。
高考作文,作為一種應試選拔,離不開相對固定的評價標準,題材、字數乃至思路都會有所限定。這是由其性質所決定的。在輿論場中,人們談論高考作文,評價標準因人而異,突破了既有的框架限定。由此也往往形成了一種高考作文打分機制與輿論認同感的沖突,即真正的高考滿分作文,未必能夠久流傳,甚至近年來,總有真假難辨的高考零分作文,在輿論場中被“打高分”。這種反差,與評價標準的不同有直接關系。但也間接折射了,人們對作文模式化、套路化的反思。
有人說,高考作文之所以屢屢引發熱議,是因為它沒有標準答案,專業門檻低,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當然是個理由,但也不盡然。相較于那些客觀題,高考作文往往最能反映一個考生的內心世界,而正因為具有主觀性,也更能體現出題者的價值牽引傾向。回顧四十年以來的高考歷史,我們能發現,高考作文題越來越朝著個體化敘事和開放性的方向發展,也是社會風氣向著多元、開放、尊重個體價值方向轉變的一個縮影。社會對高考滿分作文的圍觀也有著同樣的發生學,人們希望借助具體的打分標準,看看到底什么樣的作文觀被考試評價體系所承認,高考在推崇怎樣的價值,又能夠展現出多大的包容度。
較之于高考剛剛恢復的年代,現今的高考作文,出題者與答題者都展現出更開放與多元的氣質。但從對高考滿分作文的議論中,還是能夠看出,對于到底何為滿分作文,閱卷者與社會大眾的認同,仍有不小差異。好文沒有固定的標準,但具體到一篇文章是不是好文,一個具備基本常識與現代文學審美旨趣的社會,應有相對統一的答案與共識。由此可以說,讓高考作文題的設置和打分體系,朝著更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依然是社會的期許和高考繼續優化的題中之義。(朱昌俊)
編輯:梁霄
關鍵詞:熱議 高考 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