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提升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
黨的十八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國制造業要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找準定位、在世界經濟版圖重塑中搶得先機,必須深入理解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為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
制造業創新發展離不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協會等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然而,目前各類主體的創新行為尚未實現有效協同,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各類主體的目標不盡相同,價值取向有差異;二是組織管理、分工定位、利益協調等機制還不健全,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潛能沒有充分發揮;三是交流互動不充分,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沒有形成合力;四是協同創新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培育。解決這些問題,有效提升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在全球范圍整合創新資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培育新增長動能,很多國家積極推進人才、技術、資本、信息、服務等創新資源的全球配置,促進制造業創新資源的全球整合、高效利用和系統優化。我國也應放眼全球整合資源,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基于制造鏈打造創新鏈,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應積極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吸引海內外人才,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推進產學研合作,完善創新政策,在全球范圍盤活用好高校、研究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資源,推動分擔風險和成本、共同推進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強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
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相促進。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有利于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提升制造業協同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應從價值鏈重構的角度推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打通創意設計、技術研發、生產加工、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推動我國制造業從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端向兩個高端攀升,由單純制造產品向更多分享產業鏈價值增值轉變。另一方面,通過金融創新、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共享等專業服務,充分整合利用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加快構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可以加強技術創新鏈條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和聯系,有效解決行業面臨的共性技術問題,推動形成我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2016年,我國建成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它由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產業基金、社會資本等各類創新資源和動力電池的需求方、技術研制方、產品制造方等組合而成,實行企業化管理,致力于協同創新。未來,應加快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聚集全社會創新資源,突破信息“孤島”,加強知識共享,推進重大共性基礎性研究。
著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創新發展除了需要科技、人才和資本支持,還需要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尊重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營造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充分激發各個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而持久的動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創新 制造業 協同 同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