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保護方言首先要剝離"身份歧視"

2017年05月22日 09:11 | 作者:俞菀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要不要教孩子說方言?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矛盾的焦點,除了說方言會不會影響普通話發音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方言背后的“身份歧視”會不會代際傳承。別的小朋友都說著“高大上”的普通話,你家孩子突然冒出一句方言,會不會一下子就“低粗土”了呢?

千百年來,漢語方言土生土長在農村。可是中國農村的地方文化早已支離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漸趨于無。到2030年,我國城市和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于是有人調侃,未來中國的漢語方言大約也就剩下京津冀、吳越徽和閩粵臺等語系了。如此看來,倒不是不可能。

timg

我們身邊,有一些人因為擔心被戴上有色眼鏡而不愿意說方言,更別說保護方言了。部分流動人口,為盡快適應流入地的社會文化,會刻意冷落、遺忘家鄉的方言,轉而熟悉、學習流入地的方言。看似鄉音的切換,實則是渴望身份的轉變。

由此可見,保護方言,首先要剝離方言背后的“身份歧視”。說方言不等于沒素質,只不過要注重語境和場合。歧視方言主體,對地方語言文化特色沒有包容力,才是真的沒素質。

再者,方言流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方言傳承也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不堪一擊。在大浪淘沙、去糟粕取精華的過程中,勞動人民的智慧會賦予它新的生機。

一直以來,輿論焦點往往放在方言的保護與推廣普通話之間的矛盾上。其實,問題關鍵并不是方言該不該保護,而是什么樣的方言值得保護——這是內涵和范疇的問題,也是定位和功能的問題。

從語言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作為文化的方言”和“方言文化”并非同一個意思。筆者認為,“作為文化的方言”能夠較好地摒棄方言背后的“身份歧視”,將方言作為一種客觀的社會文化現象來審視,并加以保護和傳承。具體來說,大致包含三個層次。

一是作為歷史記憶的方言——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全中國以漢語方言為母語者有11億。所以方言或許是鄉愁最直白的表達了,就是你一聽我說出口就能熱淚盈眶,本來要握手的也立馬改擁抱了。

二是作為審美認知的方言——體現并傳承地域獨特文化之美,社會核心價值中的真善美。比如上海話里,“222”中三個“2”有三種不同的發音。衢州話中,“下雨”為“落雨”,茄子叫“落蘇”;義烏話里筷子念“箸”,吃飯叫“食”,都保留了比較優雅的古語發音。

三是作為族群識別的方言——方言和俗語息息相關,串聯起“約定俗成”的族群識別符號。比如溫嶺人之所以為溫嶺人,從方言中就可以感受到海邊獨有的潮濕氣息——有一種爭分奪秒叫“趕潮落水”,有一種搞不清楚叫“買咸魚放生”……正如網民“BY858”所說,普通話或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但方言,卻可以讓你記得從哪里出發。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方言 保護 身份 歧視 剝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