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留下鄉音留下方言,或許不能再遲
在湖北咸寧,有一位六旬老人,因為自費出版一本書而小有名氣。這本叫《咸寧話》的書,包含了咸寧市6個縣、市、區的1萬多條方言的注釋以及例句、出處等。作者陳大銀是一位退休老人,為編纂這本當地的第一本“方言詞典”,他前后花了9年時間搜集整理材料、反復考證。
投入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還是自費出版,值嗎?“值!再不整理,就晚了。”老人說。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普通話得以更廣泛地應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圍則不斷縮減。對許多“90后”“00后”而言,方言更是早已成為一個遙遠的概念。
方言,本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過,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方言已逐漸形成完整的語音結構系統、詞匯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并已成為區域內民眾進行社會交際的一種聯結紐帶。方言富有特色的表達,往往與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鄉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一句句方言,連綴著很多人關于故鄉的記憶。在長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為一種身份識別的“符號”,成為拉近人們情感、凝聚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在急遽變化的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如果方言與故鄉的過往一并凋零,鄉愁也就成了無根的浮萍。無論是出于情感傳承,還是從文化傳承等角度考慮,方言都應當受到保護。
需要明確的是,關于方言的使用、普及、推廣的場合、范圍以及覆蓋人群等相關的規范與要求或可探討,但保護、傳承好方言,讓這一承載著群體鄉愁的文化記憶不致在時間的沖刷中消失、堙沒,應當成為一種共識。
不過,保護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層面。要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必須落腳于切實可行的舉措之中。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語言文化資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難恢復。因而,保護工作必須重視提前介入、全面推動。
更好地保護方言,民間層面的傳承與保護必不可少,相關職能部門的主動作為同樣不可或缺。2016年,湖北省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北片區項目,依托一批高校,湖北建立了10支調查團隊,計劃在3年內完成對省內50個漢語方言點的調查和記錄。政府部門的積極介入,為系統、全面、深入地開展相關的調研和保護工作,創造了優渥的外部條件。
保護好方言,還離不開新科技、新手段。以湖北為例,調查團隊分赴不同的漢語方言點實地調查,并進行音、像攝錄和語料整理。每個調查點,尋找4名“方言發音人”。這些“發音人”,需在當地生活時間較長、到外地較少,能說純正地道的方言,調查團隊將對他們進行語音采集。而在上海、江蘇、山東等地,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等相關依托新媒體渠道的保護舉措,也正在推進之中。
留下方言,留下鄉音,才能更好地賡續關于鄉愁的記憶。別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場景,只存在于詩詞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方言 留下 保護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