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

2017年05月17日 15:26 | 來源:中國民族報
分享到: 

編者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活躍期。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人口常住在城市,城市已成為民族工作的重要陣地。

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國家民委自2011年起,分6批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5個市、市轄區、街道,開展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試點來帶動有關地方發揮自身優勢,走出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之路。2015年,國家民委啟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并確定武漢、廣州、深圳、寧波等兩批共12個示范城市。

近日,在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文化宣傳司的組織下,部分中央媒體前往深圳、上海、南京等地,近距離感受當地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

城市民族工作在我國民族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事關城市工作和民族工作兩個大局。自去年1月全國城市民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地黨委、政府迅速行動起來,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健全體制機制和工作格局,并結合各自實際進行了有益探索。從成立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平臺,到探索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區結構和社區環境,從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到推進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一系列強有力措施的初衷,是為了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

政府購買服務

開辟民族工作社會化新領域

去年底,生活在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學校北邊多了一面民族團結文化墻,在這面長達290米的墻上,采用浮雕和壁畫彩繪相結合的形式,分96塊對我國56個民族及其主要節日作了簡要介紹。以卡通形象設計展現的民族團結宣傳畫,融教育與觀賞于一體,成功吸引了路人駐足。

紅嶺中學地處市中心,來往的人很多。“民族團結文化墻展示了我國各民族的風采,體現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在深圳生活多年的云南景頗族居民孔麗說,之前這面墻上貼滿了小廣告,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改成民族文化墻后,用生動形象的宣傳方式向各族居民傳遞民族團結、和諧、文明的正能量,非常好。

看似簡單的行動,卻體現了民族工作部門在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努力。去年夏天,當地民族工作部門經過實地調研,決定出資邀請廣州美術學院深圳研究實踐基地相關人員對民族團結文化墻進行設計、繪畫,并將民族團結文化墻作為民族團結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的重要舉措,向各族居民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色。

“深圳市現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92.6萬人,為了使各族群眾共享特區改革發展成果,我們大力倡導‘來了就是深圳人’的觀念,以政府主導、政策引領,撬動社會力量,多元參與,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和適應城市生活。”深圳市民宗局副局長王子建對記者說,設立文化墻是為了表明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各族群眾的參與。

對一些民族工作部門而言,編制人數少、工作力量有限,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因此,通過政府財政經費購買相關服務,用專職社工應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的心理落差、文化差異、急難救助等突出問題,成為不少城市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快地適應城市生活的有效舉措。

從2012年開始,深圳福田區民宗局就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向深圳市社工服務中心購買3名專職社工開展民族服務工作。通過設立少數民族服務咨詢專線、少數民族訴求網絡郵箱等途徑,從專業角度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服務和幫助。

“他們咨詢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對民族政策的不了解及適應城市生活方面,而一些矛盾糾紛的產生,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溝通交流導致的。”有著多年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經驗的社工張晉對記者說,目前工作重點是為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及困難家庭建立服務檔案,并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宣講。

社工作為第三方,擁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調解涉及民族因素的各類矛盾糾紛中,他們能很好地使當事人情緒穩定,為事件的和平理性解決贏得時間和空間。不僅是在深圳,為適應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形勢,上海市民族工作部門也從2015年開始,試行開展政府購買專業社工服務項目,探索體制外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的模式。

上海市黃浦區民宗辦的民族工作特色品牌“小劉熱線”,自2004年初設立以來,共為2萬余人提供婚姻介紹登記服務,涉及25個民族成分。為了讓“小劉熱線”更好地服務城市民族工作,2015年,黃浦區民宗辦將其升級為“小劉熱線伴你行”少數民族志愿者工作室,服務職能包括相約鵲橋部、健康保健部、教育咨詢部、法律咨詢部和“明珠之星”舞蹈團等。

也是在這一年,黃浦區民宗辦決定每年出資20萬元,以“小劉熱線伴你行”為平臺,利用專業社工掌握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的理念與方法,使其在民族工作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去年,工作室還開設了“小劉熱線”公眾微信號,成為區民宗辦運用“互聯網+民族工作”的思維模式做好民族工作的載體。2016年,該工作室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政府購買的項目好不好,我們還將探索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通過服務的回訪制度與評議制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不足,積極加以改進,最終讓少數民族群眾滿意。”黃浦區民宗辦主任徐惠江說。

設立服務平臺

依法維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合法權益

李淵是深圳市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公職律師,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市少數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

在接受采訪時,李淵向記者展示了一份他最近勝訴的法院判決書。這份由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4月26日作出的民事判決書顯示,判決羅某向法某支付232萬元貨款及每年24%的違約金,法某的訴訟請求基本獲得全部支持。“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合同糾紛案。”李淵說,原告法某是來自青海省貴德縣的回族牧民,為了脫貧致富,他和全村119戶村民上山采摘蟲草,然后集中起來帶到深圳出售,但購買方羅某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欠貨款。經過李淵的勸說,法某一行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村民們的合法權益。

“少數民族群眾到工作站求助,就是想解決問題的。對我們律師而言,所能做的就是用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們,用法律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李淵如是說。

據統計,從2012年深圳市少數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至今,共解答少數民族群眾來電及現場咨詢1800多人次,辦理少數民族法律援助案件126宗,為少數民族群眾挽回經濟損失800多萬元。

如今,深圳在條件成熟的街道成立了少數民族法律救助工作站,形成市、區、街道三級法律援助網,以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涉法涉訴問題。

為大力提升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獲得感,許多地方都將民族事務充分納入社會治理和服務體系之中,并成立了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平臺,依法維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

南京市自2012年被國家民委列為全國第三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以來,在全市建立了由市領導牽頭,市委、市政府25個部門參與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將服務范圍擴大到解決子女上學、戶口登記、經營場所、房屋租賃等方面,基本構建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組織和制度體系。

上海市虹口區涼城街道建立來滬少數民族創業就業服務社,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就業、創業;嘉定區江橋鎮通過建立民意表達機制,每月匯總一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訴求,并邀請法律工作志愿者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

一系列貼近實際、因地制宜的舉措,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可推廣和借鑒的經驗。

有效整合資源

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區環境

“民族和融親如一家,竭誠服務凝聚眾心。”來到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七家灣社區服務中心,記者被門口這幅刻在黑板上的綠字吸引了。在這幅橫批為“民族之家”的對聯下,簡單的綠色線條勾勒出了回族獨有的門飾風格。

朝天宮地區曾經見證了自六朝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和江南漢族長期雜居、相互學習融合的全過程,形成了多民族利益兼顧的歷史文化共同體。如今,有11.6萬居民常住在周邊的11個行政社區,包括回、滿、蒙古等16個少數民族成分的居民共6865人。其中,回族居民6521人,占全市回族居民總數近1/10。

“社區民族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載體。”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張振榮對記者說,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民宗部門的幫助下,街道打破社區行政邊界,籌建了樞紐式平臺“南京七家灣民族之家工作站”,通過整合七家灣、評事街、冶山道院等社區資源,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生活、文化、維權等一站式服務,努力探索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為了不斷優化團隊資源,去年11月,在江蘇省民委的關心支持下,民族之家工作站還專門招聘了一名新疆籍維吾爾族大學生,幫助解決街道日益增多的新疆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困難。

“目前,七家灣民族之家的服務覆蓋全街道11個社區,同時將服務半徑拓展到了全市,還主動承接了省、市、區各級民委關于城市社區民族工作的一些服務試點探索工作。”南京市民宗局局長蘇宇紅介紹說,工作站還牽頭各社區,聯動駐街機關、在地企業、各類院校和宗教單位,以民生為導向,整合打造了“四維互嵌”民族工作服務體系,開展泛政務服務、泛生活服務、泛教育服務等。

以泛政務服務為例,工作站聯動街道轄區內近20家市直以上機關,依托“在職黨員進社區”平臺,大量開展民族團結主題的黨員志愿服務;強化街道自身服務能力,開設了少數民族服務窗口,實現少數民族戶籍家庭“一戶一檔”、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網格掛包”和“隨到隨建檔”。

從就業、就醫到社保、子女入學,社區成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解決生活實際困難的重要平臺。與七家灣社區一樣,上海市黃浦區打浦橋社區積極整合街道各居委會、圖書館、社區群眾文體團隊聯合會、社區學校、志愿服務中心、街道相關職能科室和場院所等資源,形成了民族工作共建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兩年前,憑借著在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方面的出色成績,打浦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被確定為上海市首批八個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該中心面積5600平方米,年均參與和服務6700多人次,擁有38間滿足各民族群眾需求的活動場所。

民族風情展示廳、民族歌舞隊、民樂團、民族影視放映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成為集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展覽展示、咨詢服務和青少年社區實踐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陣地,也成為少數民族同胞學習、休閑的最好去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了進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不少地方都建立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民族工作網絡,成立民族工作站,努力建立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區環境。各族群眾在社區“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使社區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少數民族 城市 服務 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