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留守兒童悲劇咋又刷屏了
9日早上7時許,貴州畢節青場鎮青壩村兩名留守兒童喪生火災,一名男孩3歲,另一名男孩僅56天。兩名男孩的父親是該村的吳遠、吳琪兄弟倆。吳遠、吳琪的妹夫曾貴江告訴記者,兩名男童是在家中因觸電后燒死的,“可能是電線老化了,3歲的哥哥先觸電,然后就被引燃了,最后兄弟倆都燒死在床上,弟弟剛剛出生56天”。(5月10日紅星新聞)
兩個尚未懂事的幼童,以慘絕人寰的姿勢,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的死亡,大概也只因為身上烙印著“留守兒童”四字。
沒人愿意苛責隔代老人的看護之責,也沒人愿意追問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更沒人希望對那個熟悉的地方污名化視之,但,隔三差五的留守兒童悲劇,既然多發生在畢節,而竟然就在不久前,當地還聲稱“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采取扎實有效措施織牢關愛保護網,全市186432名農村留守兒童已實現監護全覆蓋”——那么,自然有必要問一聲:這場揪心的悲劇,是概率中事還是疏漏之魚?
二元結構下的城鄉,家庭監護顯然不如生存倒逼更凜冽。倒是公共責任,叫人實在意難平。2012年11月16日清晨,一名拾垃圾的老太太發現,5名兒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一處拆遷工地旁邊的垃圾箱內死亡;2015年6月9日晚11點半,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疑似農藥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些事件,耳熟能詳。坦白說地方部門也是壓力山大,據說還建立了“五查”工作機制:一查有無油柴米糧、二查多少現金存銀行、三查生存環境好不好、四查心理素質優和良、五查親情聯絡時間有多長。那么,有必要追問的是:類似“電線老化”這樣的生存環境,或者留守兒童輕易就能接觸電線線路這樣的生存現實,入了職能部門監管的法眼了嗎?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全國每6個人中就有1個處于“流動”之中,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人。這些孩子,心理疏導固然是當務之急,生存權保障更是底線中的底線。鄉村凋敝也好,鄉愁沉郁也罷,在城市一路馬不停蹄飛奔向前的季節,實在沒理由任由這種生命的悲劇重演、再重演。眼下的糾結是,如果僅僅靠個案問責,能保障得了數以億計的孩子的春夏秋冬嗎?
年幼的留守在家的兄弟倆死在火災里,他們只是剛剛度過了這個燥熱的春天。輿論唯有以刷屏的姿態彰顯著社會的良心與溫熱,但這個難題的解決,靠有限的地方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恐怕永遠是個捉襟見肘的困局。讓父母歸家,讓鄉土留人,讓農村強壯,留守兒童才不至于成為被鄉村與城市拋棄的孤兒。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兒童 留守 悲劇 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