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漢字教育攸關文化傳承發展
文字是文明發展的載體,記錄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與經驗教訓。古人說,欲滅其國者,必先滅其史。同樣,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發展的根基也就動搖了。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并不斷繁榮發展的根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應將漢字教育作為凝神聚力、鑄魂固本的戰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來,在日本“脫亞入歐”的影響下,中國一些知識分子對中華文化的根基——漢字提出了質疑。“漢字落后”論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認為漢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漢字難學”論者主張漢字“拼音化”與“簡化”;“兒童識字有害”論者主張放棄漢字教育。這些論調在近幾十年雖日漸式微,但仍有一定市場。比如,20世紀80年代,有人就認為“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漢字行將就木”。
當前,漢字教育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面臨外語教育的挑戰?,F在,英語是學生的必修課,學習英語在一些人看來可以改變命運。受這種價值觀影響,在漢語與英語之間,一些人更重視學習英語,這直接沖擊與削弱了漢字教育。二是面臨信息化的挑戰。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人們通過敲擊鍵盤輸入漢字的場合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備的漢字,現在變成了電腦鍵盤、手機屏幕上字母組合的產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書寫漢字的機會在變少,提筆忘字的時候在增多。從這些角度來說,漢字面臨危機絕不是危言聳聽。種種現象表明,對漢字教育面臨的問題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具有“形、音、義”三要素。漢字不單單表達概念、內涵、外延等,還給人帶來圖形、聯想、感覺等。與拼音文字相比較,漢字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特魅力。學習與理解漢字,應遵循漢字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組成的文字,其教學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國漢字教學引進了這種方法,并將其作為漢字教學的主要方法。這種用拼音文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漢字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值得我們深思。
近年來,隨著國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適應漢字在海外傳播的需要,不少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漢字教學的方法 ,合理借鑒我國傳統漢字教學的經驗。有的教學實驗根據“形、音、義”三要素和兒童擅長“形象記憶”的特點,探索“從字形講字義,從生活講漢字”和“因形分類、因類施教”等漢字教學的新理念與新途徑。通過這些方法,一些漢字教育工作者嘗試把每個漢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漢字有興趣、生愛戀、曉邏輯、會思考,甚至實現以字養德。這類教學實驗,對完善漢字教育有積極意義。
加強漢字教育,除了不斷創新漢字教學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會對漢字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們要把漢字教育提升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來認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古老的漢字在信息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才能把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國人心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漢字 教育 發展 教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