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談兩岸開放探親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談兩岸開放探親
用“一座大橋”溝通兩岸
“今年是兩岸開放探親30周年,我希望從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開始,讓‘一座大橋’跨越兩岸。這座大橋可以是音樂、文學(xué),也可以是大家的眼神、語匯。”被譽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近日在北京參加活動時接受記者專訪,談及兩岸交流時這樣說道。
身為出生在臺東的臺灣少數(shù)民族,胡德夫?qū)Υ箨懹兄軓姷挠H近與認同感。他對記者說,這與他小時候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胡德夫童年時生活的地方,居住著不少外省老兵。這些老兵來自大陸不同省份,帶著濃重的鄉(xiāng)音,這在他的童年歲月里留下深刻而有趣的記憶。
胡德夫的二姐夫就是一位18歲跟隨軍隊到臺灣的外省老兵。當年,二姐夫與幾位來自湖南、湖北的老兵一起,在臺東互相照應(yīng)、討生活。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墾山,然后付工錢給胡德夫所在村莊的人去種生姜,再外銷到城市去。
“部落曾一度以此為生,我也從山里背生姜出來。”胡德夫回憶道。
外省老兵來到臺東后,少數(shù)民族部落菜肴的形式與做法有了很多改變。胡德夫說,二姐夫和其他外省阿伯,常會在煮好菜后與他們一起吃飯。“這些湖南、湖北、四川的菜肴真是好吃極了。”
在胡德夫看來,童年與外省老兵相處的感覺很好,像一個大家庭。他說,臺灣曾經(jīng)有過這樣大家不分彼此的感情,“但最近因為意識形態(tài),最重要的這些東西不見了。”
胡德夫曾在歌曲《撕裂》中闡釋這種感受,這首歌曲描述“因為政治斗爭而使人們彼此撕裂的糟糕感覺”,也講述了臺灣社會出現(xiàn)更多的族群撕裂后,本就孤苦無依的外省老兵進退無據(jù),面對本不應(yīng)承受的謾罵和戲謔。
胡德夫說,二姐夫在臺灣開放大陸探親的前一年過世,很遺憾最終也沒能回到家鄉(xiāng)見一見親人。“他在臺大醫(yī)院接受搶救時還說著不甘心,他太想回家了。”
胡德夫曾和已逝好友、臺灣文化界傳奇人物李雙澤聊到臺灣及兩岸的紛爭,李雙澤產(chǎn)生了寫一首歌的想法,名字就叫作《一座大橋》。胡德夫起初還不理解,什么是一座大橋?在大橋上做什么?李雙澤解釋說,所有兩岸的人們,在這座想象的大橋上熙熙攘攘,穿行往來。人們互相問好,不是擦肩而過,也不會冷眼相對。
李雙澤的想法讓胡德夫思考至今。他認為,李雙澤想象中要建的那座大橋,現(xiàn)在變得更加有必要,也更加有意義。
胡德夫說,“一座大橋”才是真正的“中國好聲音”,需要兩岸同胞一起譜寫。
編輯:李晨陽
關(guān)鍵詞:臺灣 民謠之父 兩岸 開放 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