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90后“中年危機”:“假矯情”還是“真焦慮”?
90后的“中年危機”?20多歲的人就開始把自己歸為中年?那些70后、80后難道要算老年了嗎?
2016年5月4日聯合國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稱聯合國對于“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于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按照這個說法,1992年以前出生的“小鮮肉”們得趕緊撕下身上的標簽,因為你們已經步入中年了。
不管是“34歲老來得子”,還是聯合國官方微博發布的有關青年的定義,網絡上這些抓眼球的表述總是如一記春雷,引來無數吐槽和板磚,不過也有不少人“心有戚戚焉”。
角色轉換引發人生焦慮
4月20日,新華網推出的大型網絡調查《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機”?》,近六成網友不認為90后算中年人,但同意90后遭遇“中年危機”這個說法。在引發90后焦慮的幾大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收入少;價值觀缺失;工作壓力大。
算一算,9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經27歲,奔三的路也步入了沖刺階段。離開校園步入社會,沒有個四五年,也有一兩年了。入職幾年,感覺剛剛才摘掉“職場菜鳥”的帽子,然而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新同事面前,卻不知道該不該應一聲“前輩”。
從前覺得婚姻、孩子遙不可及,明明自己還只是個寶寶,可轉眼畢業后周邊的同學們一個個都已成家立業。上有4位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產生的經濟壓力接踵而來。從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家中“小皇帝”、“小公主”,90后們仿佛瞬間跌落凡塵不得不十指沾上陽春水,為生計奔波。
面對生活的壓力,即便是90后,心里也悄然住進了一個“蒼老的靈魂”。
其實,“怕老”并不是90后才會得的病,每個時代都會存在這樣的危機意識,然而,90后的焦慮卻又有著這一代人特有的印記。
網友“隨遇而安5394182”留言:我們90后這一代缺少一種兄弟姐妹的親情。上一代每家大都有哥哥或姐姐,現在又實行了二孩兒政策,唯獨我們缺少兄弟姐妹,壓力大。
網友“冰天雪地5390470”則表示:我95年的,馬上大學畢業。很迷茫,畢業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父母習慣性的各種安排讓人很不舒服。想自己闖一闖又不知道該怎么去做,總之有一種到了獨立的時候卻又無法獨立的自卑感,感覺自己挺沒用的,大學畢業之后依舊活在父母的安排之下。
在渴望關懷和追求獨立的雙重訴求中,被貼上“叛逆”、“非主流”標簽的90后似乎比想象中更注重精神上的獲得感。
重拾信仰轉危為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文中對“青年”這個群體的年齡范圍劃分是14至35周歲。不管是否認同已到中年這個說法,90后們無疑是青年隊伍的主力軍。人生在世,是汲汲于名利地位、碌碌無為了卻一生,還是追逐事業和夢想、活出暢快人生,不光是90后,更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
網友“當年初雪5395513”認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具有時代背景影響的時代印記。說“90后”遭遇“中年危機”,還有那么多出色、成績斐然、目標充實的“90后”,怎么不用他們來代表“90后”呢?
網友“穩穩當當5395000”指出,自古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關鍵靠自己長志氣。對于年輕人,政府應給予多的機會、社會給予多的包容、家庭和朋友多給予鼓勵,為人處世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爭奪,多一些平凡、多一些坦然。生活是一種心態,自己應學會調整,樹立小目標,一點一點的爭取,效果總是越來越好。
在《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機”?》的網絡調查中,對于如何緩解焦慮和所謂的“中年危機”,近5成網友認為90后應學會自我調節,增強信心,重燃生活熱情;近4成網友則贊同國家從政策層面加大關懷力度的方法。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表示,政府將制定實施一系列促進青年發展的政策措施,激勵引導青年與民族同命運、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齊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假矯情”也好,“真焦慮”也罷,人若志存高遠,則無不可實現之目標,縱然山海盡頭,亦不能阻止追求理想的步伐,亦無攻不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無法打敗我們的堅定信念。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年危機 矯情 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