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一段尋親路 牽動兩岸情
一段尋親路 牽動兩岸情
臺灣老兵77年終回家
歷時30余天的艱辛尋親路,臺灣97歲的抗戰老兵胡定遠在“視頻認親”后,4月20日上午,在兩岸志愿者的陪同下,終于回到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轉龍灣村的老家,與外侄李嘉猷老人三兄弟團聚。
回家的路他走了77年
踏上故土的第一晚,看到成都市區的高樓大廈,胡定遠高興地說,他80多年前來過成都。“那時候全是矮房子,碎石路,寬度不到現在的三分之一。”胡定遠喜不自禁地說,成都變化太大了。
在前往故鄉的高速路上,胡定遠看著繁華的城區漸次退卻,直到出現熟悉四川田園之景,他的嘴角才不自覺地咧起弧度。“可能是這些場景,喚醒了胡老小時候的記憶。”同車的志愿者說,成都到瀘州合江有數個小時的車程,胡老時不時就撩起袖子看表,“還要詢問我們,還有好久才能到嘛,看的出來他既激動也忐忑。”
一路上,胡定遠對公路兩邊的農民房贊不絕口:“現在都蓋成小別墅了,條件好得很哦,變化太大,不敢相信。”
胡定遠的口音并沒有因為時間而改變,一口地道的四川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老兵對鄉情的堅持。“四川話是我的根,我不能改變。”胡定遠激動地說。
一段出川憶、一段回家路……胡定遠1940年入伍抗戰,1946年輾轉到臺灣,77年再也沒有回來過。
“前面是個溪溝,不通車的,要走山路。”在胡定遠的印象中,大姐胡永詳家沒有通公路,必須通過村里的羊腸小道。所以,胡定遠在返鄉之前每天要反復走上兩三公里,直到走累了才肯休息。
胡定遠不知道,他的老家合江縣早已開通高速公路。成都到合江四個小時車程全是高速公路,汽車可直接開到大姐家所在的石壩上,寬敞的村道可直通大姐家對面。
當汽車駛到白米鎮轉龍灣村石壩上時,胡定遠看著地上那方青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動得手舞足蹈:“這回對了,就是這里,沒得錯!”
老人一下車,熱淚盈眶,陣陣鞭炮聲響起,鄰里鄉親夾道迎接,家里的親人也爭相攙扶著胡定遠往早已收拾整潔的家里走去。
胡定遠說,回來以后,地方還認得,就是以前的房子變化很大,現在都變成了磚瓦房。“家鄉的房子比以前多了,人也比以前多了,但景色還是沒有變,我經常做夢都夢到這里。”
共進家宴閑話家常
“現在辣椒吃得很少了,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臘肉。”回家后跟親人一起共進家宴,胡定遠又終于吃到了家鄉臘肉。“味道跟小時候的差不多。家鄉的味道總是比較好的。”一口鄉音未改,親人用家鄉話與胡定遠交流,他總能對答如流。
胡定遠家人介紹,為了把準備工作都做細,早上5點,大家就起床開始張羅布置。“今天家里的親戚都來了六七十人哦!”大家對胡定遠歸鄉提前準備,早就問了他想吃些啥,香腸臘肉、蘸水豆花,都提前備好。今天的壩壩宴整整擺放了十張大圓桌。
“回來以后很高興,看到這么多親人,最親的、還能認識的就是我這身邊的大外甥,其他的都不認識了。”胡定遠20歲離開家鄉時,他的大外甥李家猷6歲。剛邁進老家的院門,胡定遠就拉著外甥李家猷,問大家,“你看嘛,我們像不像”。身邊傳來一陣陣的笑聲。胡定遠這是在用家鄉的俗話,來告訴大家“外甥種母舅”,就是說在遺傳上,很多外甥會長得像自己的親身娘舅。雖然離開家鄉77年,但胡定遠對老家的這些俗話卻絲毫未曾忘記。
兩岸交流30周年,為了胡定遠尋親的夙愿,臺灣親人發帖尋親,兩岸志愿者、媒體和臺辦工作人員接力尋找,以現代網絡科技和“視頻連線”實時辨認,認出家鄉,識得親人。
77載,時間有淚;97歲,相見恨晚。記憶不滅,老屋仍在,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此行,胡定遠講得最多的就是高興、感謝。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定遠 尋親 兩岸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