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共享單車火后黑摩的出行次數減半 黑車司機欲改行
共享單車
從共享單車顛覆“黑摩的”說起:市場才是清理黑車的有效手段
陶舜
共享經濟活躍了,黑車生意少了。“黑車”即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不是因為“市長”們的霹靂手段,而是要感謝“市場”的優勝劣汰。
近日有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共享單車最先顛覆了“黑摩的”行業。數據顯示,共享單車讓市民使用小汽車出行的次數減少了55%,黑摩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3%;以北京某地鐵站為例,之前周邊有200多輛黑摩的,共享單車出現后,黑摩的數量減少到五六十輛,司機業務單數銳減,70%的黑摩的司機被迫轉業。另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有黑車司機叫苦不迭,受共享單車影響,收入減半,準備另謀出路。也有黑車司機為了“報復”故意毀壞共享單車。
這樣的結果始料未及,卻在情理之中。路面上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搶”走了黑車的生意,不僅是公眾具體的生活體驗,也被吸納為執法智慧,一些機智的地方政府部門開始巧妙地利用競爭態勢,積極引入共享單車——作為黑車的天敵,升級了打擊黑車的戰略戰術,效果顯著。
采取生態治理的視角,疏堵結合,是治理黑車亂象的上佳之策。南京地鐵交通設施保護辦公室對媒體表示,他們與6家共享單車企業簽訂承諾書,加大了地鐵站出入口的單車投放量,“趕走”黑車,為乘客創造了良好的出行環境。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當某個物種泛濫到危害大局的時候,強力打擊固然能收一時之效,畢竟成本高昂,往往治標不治本,不如引入“天敵”。十幾年前,廣州曾發動萬人查堵黑摩的,聲勢浩大,霹靂手段,可風頭一過,黑車問題又悄然回潮。
黑車或許無法從微觀上趕盡殺絕,但從宏觀上扼制、從經濟生態上淘汰,達到優質的生態平衡是完全可以的。共享經濟的誕生,既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量,客觀上物美價廉的服務也形成了對黑車經濟的圍剿。這是一個多贏格局:新經濟發展起來了,供給側優化了,需求側滿意了,黑車生意質次價高、宰客現象普遍,一旦拉不到活兒,司機改行去找合法工作,也就不必膽戰心驚跑黑車了。
共享經濟作為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它的規范發展需要社會的呵護和政府的支持。一部好經不能念歪。確實有一些共享單車的使用者停放不當,堵塞出入口、占用盲道等。這有賴于地方上的有關部門與共享單車的企業方開展聯合治理工作,也需要熱心公益的志愿團體積極介入,改善風氣。還要看到,目前共享單車的亂停放與事故率問題與路權分配有關,多數城市道路給汽車留夠了車道,并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汽車的增加,人行道也被蠶食不少。因此,在新的城市化發展模式中,一定需要配備自行車道,提倡綠色環保出行。有的地方城管部門把城市里數千輛共享單車拖走了事,把共享單車當黑車處理,管理思維簡單粗陋化,受傷的是全社會。
也不排除有的地方政府在查處黑車的過程中存在私心,將之視為創收的捷徑。過去幾年,網約車從無到有,從弱小到鼎盛,從邊緣到合規,不少地方政府在抓黑車的過程中,也誤傷了網約車司機,相關釣魚式執法亦曾見諸報端。凡此種種,不可謂不用力,卻是跑偏了的黑車治理思維。
共享經濟的范疇遠遠不止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現在中國已經有了共享汽車。從共享經濟角度看交通擁堵,還能得到新思路:當前私家車空座率較高,能否把上下班道路上的空座以成本價分享出來,既方便別人又緩解擁堵? 谷歌 已在美國探索這項業務。總的來說,政府部門應該摒棄包辦一切的傳統思維,與其不遺余力地打擊黑車,不如站在生態高度轉換思路,拿出抓黑車的干勁來維護良好的市場和法治環境,讓企業和用戶站在舞臺的中央,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優質的生產力把落后的生產力自然淘汰。相信吧,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里,人們能更好地照顧好自己。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共享單車 黑摩的 黑車 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