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水下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近日,在南海西沙沉沒的800年前的南宋商船“華光礁I號”模型及出水文物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南海豐富的水下文物遺產保護狀況再度引發公眾和輿論關注。
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埋藏著以沉船為主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據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南海共有136處水下文物遺址,居全國之首。這些水下文物不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價值,更是我國民族世代在南?;顒拥闹匾娮C,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海上絲路遺珍,卻一直遭受許多不法分子的瘋狂挖掘盜撈。盡管這些年來,大多數水下文物遺址的保護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據媒體報道,許多重點遺址“年年巡查都會發現新的破壞痕跡”,而地理位置偏遠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更是實際上處于一種“真空狀態”。
盜撈猖獗對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破壞令人痛心。“有的盜撈者在將一些遺址的瓷器盜撈一空后,連沉船上的碇石、鐵炮等大體量的文物也不放過。”更多的盜撈者為了獲得瓷器和珍寶,方式簡單粗暴,在沉船區大肆扒拉耙篩,遺存中蘊藏的歷史信息往往被毀壞殆盡。而在更早些年,一名國際打撈商在南海海域打撈出巨型清代沉船“泰興”號,為了“物以稀為貴”,挑選完其中的30多萬件精品之后,竟然將剩下的60多萬件康熙年間福建德化窯青花瓷器統統砸碎扔入海中。
南海水下文物盜撈嚴重,危及的是南海文脈。從《山海經》到《海國圖志》,從孔夫子“乘桴浮于海”到鄭和七次下西洋,中華文明不僅僅是陸地文明,也包含著一代代國人面朝大海的開拓和夢想。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一帶一路”的具體實踐中,其一礁一石、一舟一槳都理應得到更好的保護。近年來有些周邊國家蓄意破壞中國南海水下文化遺存,以銷毀中國關于南海主權的歷史證據,而盜撈者盡管目的與那些蓄意破壞者迥異,造成的后果實則相同。
因而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南海絲路遺珍的保護刻不容緩。當前,我們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在管理體制、人員構成、法治環境到人們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關注,都存在很多不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加大投入、加強宣傳、理順制度、健全法律,都值得相關部門大力改進。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區域大、領域多,千頭萬緒,關鍵是要有整體觀的規劃,盡快形成完備的水下遺產保護格局。近年來,我們在陸地文物保護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從文物普查到多層級的文保單位確定,從法律、制度的制定到文物保護宣傳,從各種申遺到大遺址保護、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實踐,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也必須借鑒經驗,統籌規劃,多管齊下,做好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南海大遺址保護、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等項目,提高南海乃至整個海上絲綢之路遺珍的保護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豐富的內陸水域,蘊含著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唯有堅持統籌規劃、保護為主,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才能反本開新,繼續前進,寫好絲路新篇章。
(作者:趙鋒,系國家博物館館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水下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