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深山故宮”修文物 平武報恩寺震后九年迎重生
平武報恩寺建于明代正統年間,面積約2.8萬平方米,為清一色楠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筑群。寺內殿宇莊嚴恢宏,布局嚴謹,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四川規模最大的明代宮殿式建筑群,因完全仿造北京故宮布局設計,地處西南山區,被稱為“深山故宮”。
在“5·12”特大地震中,綿陽平武報恩寺遭受建寺以來最嚴重的損傷,各殿屋脊多處震毀,塑像部分損壞,多處珍貴壁畫遭重創。
成都商報記者18日獲悉,在“5·12”特大地震九年后,報恩寺主體建筑修繕完成,這座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建筑群,重現當年風采。
為保護這一重要文化遺產,從2008年6月開始,來自省內外的文物修復專家與當地文管部門一起制定了詳細的搶救保護修繕方案,啟動了報恩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在修繕過程中,國家文物局特批不設期限,但要盡量保存明清時期的構件和風格。
/ 損壞 /
屋脊、塑像、壁畫均遭重創
平武報恩寺內泥塑、木雕、石刻和壁畫工藝精細。楠木雕千手觀音高8米,千手各異,精美壯觀。轉輪經藏高11米,6面7層,鏤空雕刻,工藝精湛。大雄寶殿和萬佛閣內有壁畫40余平方米,是研究明代民間繪畫極有價值的實物。
平武縣文管所所長蘇洪禮介紹,“5·12”地震前,因為報恩寺年久失修,他們邀請了清華大學專家團隊制定了修復規劃方案。正當方案完成時,地震發生了,報恩寺遭受了建寺以來最嚴重的損傷。
根據統計,報恩寺的山門、天王殿、大悲殿、萬佛閣屋脊多處震毀;天王殿天王塑像、萬佛閣釋迦牟尼佛等塑像損毀嚴重,手腿震裂震斷,山墻震垮,多處珍貴壁畫遭重創。損毀古建筑面積達到3518平方米。
/ 修復 /
修繕資金近6000萬元 特批不設期限
“地震后,(我們)加速了報恩寺的修復工作。當年6月,就爭取到了國家文物局的修復資金,來自省內外的文物修復專家制定了詳細的搶救保護修繕方案,啟動了報恩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蘇洪禮說。
據介紹,整個修繕資金達到了5700多萬元。在對施工單位進行招投標時,從上到下都非常嚴謹,對施工單位進行了嚴格的資質審核。報恩寺的修繕分為6期,施工單位進行第一期施工后,主管部門對修復結果進行評估,看是否達到要求,再決定下一期的修復。
“剛開始修繕時,是有時間限制的。但是修繕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肉眼不能發現的問題,即拆開損壞的一處時,發現了內部更多的問題,只有重新再制定方案。要保證質量,時間就不允許,國家文物局特批不設期限,允許邊研究邊修繕。”蘇洪禮說,這就要求“時間服從質量”。
14日,報恩寺主體建筑修復工程進行了驗收。18日,成都商報記者在報恩寺看到,從大門中軸線沿著鐘樓、天王殿、華嚴殿、大悲殿,再到大雄寶殿、萬佛閣。舉目望去,古剎中老樹翠綠、樓閣上風鈴搖曳,殿宇間氣勢雄偉,重現了當年風采。
/ 保護 /
用三維攝像 建立電子檔案
18日,國家文物局幾名工作人員在報恩寺內擺弄著儀器,對一尊尊佛像、一根根柱子、一座座大殿進行三維攝像,他們已經如此工作了兩個月。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三維攝像主要就是將各個建筑、佛像等的大小、形狀、顏色等進行記錄,然后再利用技術,將各個物件進行綜合成“電子報恩寺”,人們看到“電子報恩寺”,就跟在現場看到的一樣。
蘇洪禮介紹,三維攝像主要是給報恩寺建一個電子檔案,如果以后要維修等,后人有據可查,電子檔案也不會丟失。
從損毀屋脊中找到 刻有建寺證據的 圓形銀片
平武文管所所長蘇洪禮介紹,搶救保護修繕工程按照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建筑、塑像、壁畫原貌。主體古建筑的修復采用傳統工藝,使用傳統材料,最大限度保留原構件。
“在修復過程中,我們從損毀的屋脊中,發現了曾經當地官員奉旨建寺的鐵證,現在又重新還原到屋脊中了。”劉海波說。成都商報記者在劉海波提供的照片上看到,這是一塊碗口大小的圓形銀片,上面的字清晰可見:龍州宣撫司××王奉圣旨×××報恩寺,正統七年。
/ 修復背后的故事 /
萬佛閣中的承重柱
●問題:柱子內部全部腐爛,柱子一半嵌入全是壁畫的墻壁內
●難點:在不損毀壁畫的前提下修復承重柱
●方案:將該柱子剖開,掏空里面腐爛的木屑,然后將一根直徑30厘米的柱子,包裹在原柱子里面
平武縣文管所副所長劉海波的電腦上,存有數百個G的照片,每一處損毀建筑的維修,從拆卸、修復到重新安裝,都有一整套照片,詳細記錄了整個修復過程。
劉海波介紹,整個修復過程中,最難的是報恩寺萬佛閣中的一根承重柱。這根承重柱一半嵌在墻壁內,一半裸露在外,直徑達50厘米,高近5米。在勘查中,發現這根柱子內部全部腐爛。
劉海波說:“由于柱子的一半嵌入墻壁內,而墻壁上全是壁畫,如果取下這根柱子,必然損毀壁畫,而壁畫又是泥塑的,這個就難以修復了。”
后來,經過多次研究探討,來自省內外的專家組們決定,將該柱子剖開,掏空里面腐爛的木屑,然后將一根直徑30厘米的柱子,包裹在原來柱子的里面。“方案決定后,工作人員就對原柱子進行掏空,然后將新柱子包裹在里面,并用樹脂膠進行澆灌。讓原柱子的表面和新的柱子形成一個整體,再把另一根樹木剖開,按原柱子剖開的切口進行對接,最后修復成原來的顏色。”劉海波說,這根柱子的修復,可說是前無古人,就這一根柱子,耗時近一個月時間。
山門處的哼哈二將塑像
●問題:地震時,泥塑的手腳以及身上的飄帶都被震斷
●難點:半截手臂就重百斤,而且是懸空的
●方案:以楠木作手腳的“骨頭”,一層一層將泥巴修補在手腳上。先敷手掌厚的一層黃泥巴,用麻纏繞,等十幾天干了后再敷第二層
報恩寺山門處,有哼哈二將的塑像。不了解的人看到,絕不會想到塑像的手腳是修補上去的。沈貴華與父親沈信芝兩代人先后四次參加報恩寺泥塑修復工作,這次是工程量最大的一次。
18日,記者來到哼哈二將泥塑前,沈貴華介紹,地震時,泥塑的手腳以及身上的飄帶都被震斷,因為這些都是懸空的,修復難度就非常大。
沈貴華說,首先,他找來黃泥巴和干草,將原來的斷肢融合在一起浸泡,充分混合。同時,根據原來手腳的大小,找來一截楠木,作為手腳的骨頭,然后一層一層將泥巴按照形狀修補在手腳上。“實際操作非常復雜,因為泥巴是濕的,半截手臂就重達百斤,而且由于是懸空的,因此不能一次性做完,只能先敷手掌厚的一層黃泥巴,然后用麻進行纏繞,等十幾天干了后再敷第二層,如此反復,歷時一個多月,才能做好一條手臂。”沈貴華說。
手臂做好后,還有一年多時間的風化期。這期間,每隔十幾天,沈貴華就會去看一次,如果出現裂縫,他就再次進行修補,直到風化期結束。 成都商報記者 湯小均 攝影記者 張直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深山故宮 平武報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