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創新推進兩岸宗教交流合作
跨越海峽 增進福祉
——創新推進兩岸宗教交流合作
2016年,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上臺后,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溝通協商渠道中斷。在這一新形勢下,經由民間渠道推進兩岸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長期以來,宗教文化早已融入臺灣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并成為許多臺灣同胞的精神慰藉和鄉情寄托。因此,創新推進兩岸宗教交流合作,將對深化兩岸民間交流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支撐點。
臺灣同胞宗教信仰基本情況
臺灣民眾的宗教信仰結構大體分為4類:
一是主流宗教。以佛教和道教占比最重。全臺2300萬民眾中,佛教徒約有800萬,道教徒約有755萬。此外,新教(基督教)、羅馬公教(天主教)分別擁有60萬和30萬信眾,占全臺人口的比例分別為2.6%和1.3%,伊斯蘭教信眾5萬人,占全臺人口的0.2%。
二是其他宗教。盡管主流宗教的影響力廣泛,但一些規模和影響力較小的宗教在臺灣同胞中也不乏信眾。
三是民間信仰。盡管上述宗教在信仰方面有排他性,但許多信眾對民間信仰也情有獨鐘,甚至幾代相傳,成為擁躉。比如海生大帝、關帝、媽祖、城隍爺、保生大帝等在臺就有大量信眾。像大甲鎮瀾宮、臺北行天宮、北港朝天宮、新竹城隍廟、鹿港天后宮、高雄玉皇、木柵指南宮等,都是臺灣知名的民間信仰廟宇。
四是原始宗教。主要是臺灣少數民族(原住民)信奉的原始信仰,其祭祀活動就有原始宗教特色。比如阿美族的摔角節、布農族打耳祭、排灣族竹竿祭、卑南族豐年祭等。
據統計,當前臺灣有超過80%的民眾信教,其中50%的信眾經常參加各類宗教儀式和慶典。
就分量最足的主流宗教而言,在臺也是宗派林立。比如,臺灣佛教以凈土宗、禪宗等宗派居多。不過,如果細究臺方的佛教團體,則以中臺山的惟覺、法鼓山的圣嚴、佛光山的星云、靈鷲山的心道,以及慈濟功德會的證嚴等五家影響力最大,被視為臺灣佛教五座山。
2001年9月,臺“行政院”通過“宗教團體法”草案,將宗教團體明確為寺院、宮廟與教會,宗教社會團體,宗教基金會。
臺灣信教群眾人數多,教派雜,存在交叉信仰的情況。因此,開展宗教交流,是做爭取臺灣民心工作不可或缺的抓手。
兩岸宗教交流的成就與問題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宗教交流日益熱絡,互動密切,形式多樣,規模宏大,成為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方面,增進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親近感,拉近了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媽祖信仰和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分別排前兩名。每年都有大量臺灣民眾以尋根問祖的名義,回到大陸祖籍地,延續了民族親情。這種長期積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增強兩岸人民之間的凝聚力,塑造兩岸和平發展的內外環境和精神紐帶。通過文化認同切入,也是夯實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必經階段。
另一方面,積累了許多成效顯著的宗教交流模式。
一是媽祖模式,即臺灣媽祖信眾赴莆田媽祖祖廟進香朝圣,由此促進了湄洲島的經濟發展,湄洲島也借此享有“海上布達拉宮”美譽。
二是巡游模式,即將兩地神像在對方轄區內進行巡游。據統計,在臺灣影響最大20個民間信仰中,有17個是從福建傳入臺灣的。于是,主神像的地位在臺各個寺廟中非常突出。比如,2013年起,山西關帝祖廟圣像就連續多年赴臺巡游,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歡迎。
三是講學、慈善模式。多年來,臺灣圓光佛學院惠空法師默默耕耘,多次到福建進行佛教講學、拜訪高僧、參拜古剎、捐助佛學院。佛光山星云大師多次來大陸參訪交流,進行講學論道。證嚴法師多年來在大陸進行慈善救濟活動,廣受好評。
四是世界佛教論壇模式。2006年以來,我國成功舉辦了四屆世界佛教論壇,每屆均有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高僧大德、著名學者、政要和社會各界人士與會。特別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更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和國際佛光會等聯合主辦,在無錫開幕、臺北閉幕,作為首次以民間形式由兩岸共同舉辦的大型國際宗教論壇,開創了兩岸交流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為了深化兩岸宗教交流合作,國臺辦先后設立了多個以宗教交流為特色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鞏固交流成果,推廣交流經驗。諸如湖北武當山,福建青礁和白礁慈濟宮、莆田湄洲媽祖廟、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甘肅省涇川西王母宮、天津天后宮等。
然而,兩岸宗教交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不少,突出地反映為三個“不均衡”。一是來去不均衡。由于臺灣當局在宗教交流審批環節上設置障礙,兩岸宗教交流嚴重失衡。來大陸的遠比去臺灣的多,對臺灣信眾的影響大打折扣。二是發展不均衡。民間信仰團體和佛教、道教等中國化的宗教團體交流較多,但基督教、天主教等團體,交流頻次和影響力相對有限。三是層次不均衡。各層次宗教人員的交流比較廣泛,但宗教信眾之間有組織的交流互動較少,對宗教問題的研究和理解,仍需經常交換意見,相互取長補短。
“走出去”創新兩岸宗教交流
在目前的新形勢下,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正視當前宗教交流存在的不足,在現有政策框架下尋求創新,其核心要義,就是“走出去”。
第一,利用既有平臺,組織宗教團體人士和信眾代表赴臺開展調研交流。牢牢把握厚植人脈的主動權,深入基層,廣結善緣,多交朋友,把中國大陸的宗教政策、宗教理論研究成果、宗教組織情況介紹到臺灣,實現相互了解、相互諒解、相互理解,弭平雙方的認識誤區。
第二,推動文化入島,將大陸宗教文化產品輸送到臺灣民眾之中。編寫兩岸民眾喜聞樂見的宗教文化書籍,通過教義傳播迂回實現文化宣傳入島,將傳統宗教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輸送到臺灣千家萬戶。同時,通過突發事件后的及時祈福誦經,把福音和福祉帶給臺灣同胞,展現大陸同胞大愛無疆。
第三,加強國際領域宗教合作,警惕宗教問題國際化。蔡英文上臺后,臺當局的國際活動空間被極大壓縮。要注意防止其利用宗教問題做文章,尋求國際承認的圖謀。
“走出去”是國家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宗教交流領域的“走出去”,是要求主動作為,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逐步增強祖國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宗教信仰認同感。其中,相互派員培訓學習、學術交流、巡游活動仍將繼續堅持并得到加強。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巡視員)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宗教 交流 臺灣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