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全民閱讀新觀察:觸屏時代,我們該怎樣閱讀?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題:觸屏時代,我們該怎樣閱讀?——全民閱讀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亞紅、王思北、史競男
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紙質讀物閱讀仍是5成以上國民傾向的閱讀方式……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
在手機閱讀接觸率連續8年增長的今天,身處觸屏時代,我們該如何閱讀?
手機閱讀能否打開閱讀新天地?
“逛街或吃飯時,我都會隨時拿出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坐地鐵時間長的話,我就會看網絡小說或電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躍輝表示。
手機閱讀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習慣。此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6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5年增長了6.1個百分點。我國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手機閱讀時長連續8年增長。
“手機閱讀極大擴展了閱讀的方便程度,也極大擴展了國人閱讀空間,這是對閱讀的整體帶動,是一個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閱讀的弊端。”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說。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公眾對知識的獲取需要有廣度和深度,現在一些內容提供方也在不斷創新形式,開發出新的軟件、app等,將優質圖書內容平移至手機平臺,有利于深度閱讀。
專家認為,經過數字化處理的文化資源越來越豐富,手機讓公眾便于接觸文字,已變成獲取咨詢和知識的入口,成為數字化閱讀新的增長點。
創新如何讓傳統閱讀回歸?
提著購書筐穿行于書架選購,來看書的人或背靠書架或席地而坐……這是記者在北京圖書大廈看到的景象。
為了給讀者增加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北京圖書大廈每逢節假日都會舉辦名人簽售、專家講座、主題展覽等各類活動,在吸引更多讀者的同時,擴大自身影響力。
報告顯示,紙質讀物閱讀仍是5成以上國民傾向的閱讀方式。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每天讀書時長為20.20分鐘,比2015年增加了0.51分鐘;對于購買一本200頁左右的文學類簡裝書,成年國民能接受的價格為14.42元,比2015年略有提升。
“紙質書閱讀率提升已成為一種全球性新現象,與實體書店回暖互相呼應互相影響。”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表示。
在北京藝天橋咖啡廳,青年作家與讀者談閱讀、談創作、談生活;在青島BCMIX美食書店,人們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時,領略閱讀之美,度過一段慢下來的愉悅時光;在北京三里屯,老書蟲、PageOne、言又幾等各色書店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每逢周末還舉辦圖書交流會、作家見面會等活動,讓這里不僅是潮流地標,也成為文化“寶地”。
在徐升國看來,傳統閱讀的回歸,在于傳統書店不斷創新,找到了在數字化背景下人們閱讀的興趣點,即體驗式的閱讀需求,這是網上書店、在線閱讀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亞馬遜、當當、阿里等電商也紛紛擴展線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促使更多人走進書店。
全民閱讀如何厚植土壤?
從江西舉辦“經典誦讀會”,到北京啟動“媽媽導讀師”親子閱讀大賽……走過11年的全民閱讀工程通過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享受閱讀。
“目前中國年人均閱讀圖書7.86本,歐美國家在10本左右,韓國為13本,日本為12本。”魏玉山表示,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閱讀圖書量仍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在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全民閱讀數量已居前列。
張頤武認為,這是國民教育普及的成功。此外,手機端促進了大量碎片時間閱讀,以及特色讀書活動等,造就了更加濃厚的社會閱讀氛圍。
調查發現,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有45.2%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36.0%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一般,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的只有1.7%。此外,有65.7%的成年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
“全民閱讀關鍵在于培育民眾對閱讀的興趣。”第五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金牌閱讀推廣人孫慧陽認為,諸如邀請外國專家參與的交流活動、優秀圖書作者見面會等具有優質內容價值的閱讀活動更能提升公眾對閱讀的理解和興趣。
“除了多舉辦類似文化交流活動,有關部門機構還應考慮如何把每次活動中的優質內容持續傳播和發酵,讓更多人獲取有益信息,讓閱讀變成‘悅’讀。”孫慧陽說。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將通過舉辦重大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優質閱讀內容供給,大力促進少年兒童閱讀,完善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等,讓百姓既有參與感,又有獲得感,讓全民閱讀真正蔚然成風。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全民閱讀 觸屏時代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