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知識付費的下一站是泡沫還是春天?
近兩年,“互聯網+知識”推動知識付費的業態迅速擴張——以知乎Live、豆瓣時間為代表的課程付費;以得到APP為代表的知識精編付費;以分答、值乎為代表的咨詢付費……知識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變現,“知識付費時代”撲面而來。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內容創業者加入知識付費行列之中,失敗與成功的案例數量不相伯仲,知識付費的唱衰與追捧并存,知識付費當前存在哪些爭論?以質取勝還是以營銷取勝?知識付費的下一站是泡沫還是春天?思客匯集了多位專家及媒體觀察者的觀點,以饗讀者。
焦點一:知識與付費是否矛盾?
不難想象,在知識層面上,大眾化即意味著庸俗化與膚淺化,而這恰恰和知識的內涵本質是相互矛盾的,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以解決知識需求難題為出發點的知識付費,實際上恰恰是在抹殺、消解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隱藏在知識付費供需雙方背后的危險陷阱是,一方為了滿足另一方的需求只能提供最簡單的答案乃至最趨時的內容,另一方也自然而然地對此甘之如飴,滿足于接受一個淺顯沒有論證與驗證的回答,并將其置于定于一尊的地位。
——胡勇(鈦媒體記者)
在需求端,高端人士的知識需求基本穩定,城市中產對生活技能和職場經驗等方向的‘求知欲’又在提升。因此,知識付費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同樣由于需求和知識變現‘短平快’的特點,再生產的動力會不斷涌現,因此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可持續的。
——黃國鋒(易觀互聯網娛樂高級分析師)
焦點二:得以變現的是知識本身的價值嗎?
當內容本身成為貨,成為可以大眾消費的互聯網商品,就需要通過社會心理學來認真審視消費者被影響付費的動機,背后究竟是什么觸發了消費者行為。知識付費,本質上是一種喜歡經濟,很多付費用戶不是在買知識,是在為喜歡的人格花錢。信任的程度高,人格加持的價值就高,價格就越貴。
——唐穎嫻(一塊聽聽總監)
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于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識本身正在成為一種商品,并正在以付費服務的形式被標準化,當它的價值被進一步挖掘,自然也反向促進和激發了更多優質內容的產生。
——周源(知乎CEO)
焦點三:知識付費模式以質取勝,還是以營銷取勝?
海量的免費知識場景,時代焦慮帶來的付費沖動,再加上付費產品足夠的曝光量,這才是付費內容得以賣的好的條件,缺一不可。不要試圖以質取勝,用口碑去贏得市場對于非標品來說,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一是因為保證質,作為平臺就極難復制;二是, 對于非標品,作者的經驗分享能和讀者的環境相匹配的可能性極低,換句話說,適用性只能適合少部分人,能以質傳播的永遠只是一小波人。這樣是不足以帶動產品的。
——Balance(知乎用戶)
知識付費最大的坑就是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能力。因為知識付費的場景是,用戶付了錢以后還會續費,所以任何投機取巧的辦法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踏踏實實地把內容做好,做一個可以持續生產內容的人,內容做得好了,才會得到用戶的轉發,轉發后就會帶來新的用戶,這是一個持久的工作。
——吳曉波(財經作家)
知識付費該如何沖向風口?
互聯網本身是盜版等侵權事件高發之地。用戶發布的知識作為原創性智力成果和商業開發的產品應當在傳播過程中受到法律保護。如何完善網絡環境中的智力成果保護,需要探索與互聯網媒介相適應的措施和形式。
——劉文杰(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知識變現這個事情,它重新定義了知識,我總結過一個公式:“一個好的知識 = 新的知識傳播路徑 * 新的知識密度。”知識傳播路徑在產生變化,很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感產生的變化。我們對以前的知識傳播路徑可能還是產生一些不信任感,比如我們不相信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所以能不能有一些大 V 或者身邊的人,給我一些他咀嚼以后二次傳授的內容。另外,知識密度也在變化,一本書的知識密度很稀疏,我們需要擰過水的,但是營養能保留下來的知識。
——吳炳見(險峰長青副總裁)
對于一些特點的人群,如視時間為生命的精英人群,求知若渴的好青年,追求儀式感的狂熱粉絲等,收費并不件困難的事,但是要收費盈利還需從長計議。首先得站在絕大多數長尾用戶的那邊,為用戶提供路徑或方式,創造連續長久的價值,最后才有機會收獲掌聲和金錢。
——曾響鈴(資深評論人)
知識付費要做好運營。首先在內容的策劃上,需要考慮到用戶收獲、產品形態、頭部資源,做一個可交付的解決方案。其次是內容推廣上,對用戶進行引導;另外這是做好內容的售后服務,可以采用社群的方式。
——廖仕健(十點讀書運營總監)
編輯:梁霄
關鍵詞:知識 付費 泡沫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