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傅璇琮文庫”在清華大學落成
相沿不輟 歷久彌新
“傅璇琮文庫”內景 崔巖攝/光明圖片
雖然中華書局原總編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傅璇琮去世已經一年多了,但在清華大學新齋320辦公室門上,“傅璇琮教授”的名牌一直保留著。4月9日,這間辦公室新添了一塊由十一世班禪題寫的匾額——“傅璇琮文庫”。與此同時,收錄了周勛初、羅宗強、袁行霈等60余位學者回憶文章的《傅璇琮先生紀念集》由中華書局首發,3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古典文學、文獻學學者齊聚傅璇琮生前工作過的新齋,追憶這位學界前輩、出版大家的厚德高風,也期待他的學術精神能夠綿延光大。
文庫:記錄學術履痕
走進“傅璇琮文庫”,《唐代詩人叢考》《李德裕年譜》《唐代科舉與文學》與《唐才子傳校箋》《宋登科記考》等傅璇琮撰寫或主編的數十種著作,都匯集在這里,論文手稿、講座提綱、學術手札,以及傅璇琮生前使用過的辦公桌、臺燈、筆筒等遺物也一同展示著他的學術歷程。
“現在常有人說‘大師之后再無大師’,我是不太贊成的。縱觀20世紀中國學術史,以傅璇琮先生為代表的這代學者,做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成績。”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用“肇開風氣,長存典型”來概括傅璇琮的學術貢獻。在陳尚君看來,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傅璇琮也有一種現代學術的理性精神,他的幾部專著都引領了當時的學術風向,具有開創性意義,他組織編纂大型古籍整理項目,從選題策劃到后期編輯都親力親為,不做掛名主編,每一部都是重量級的。
“傅璇琮先生生命中的最后8年是在清華度過的。作為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他為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在傅先生生前使用的辦公室設立‘傅璇琮文庫’,就是希望盡可能地把先生的行跡保留下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王中忱介紹,“傅璇琮文庫”不只是一間圖書閱覽室,還是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古代文學專業和古典文獻專業師生可以在這里舉辦各種小型研討班和學術會議。
傅璇琮曾為近百部專著撰寫過序言,把眾多學術新秀介紹給學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劉石表示,歡迎這些作者將傅璇琮為他們作序的著作簽名本捐贈“傅璇琮文庫”,以充實文庫的特藏。
紀念集:傳遞學術精神
傅璇琮去世后,同道好友、后學門生陸續發表了不少追懷文章,回憶他的為人為學,闡述他的學術貢獻,將這些文章匯總成集,成為學界的共同期盼。
“像傅璇琮先生這樣德高望重的學者,他的著作不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學人,而且他的言傳身教,也是一種學術精神的傳遞。”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看來,對于《傅璇琮先生紀念集》的60多位學者來說,這些與傅璇琮日常交往的細節,都是非常珍貴的學術記憶;對于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界來說,這些以傅璇琮為中心的學術活動,則構成了一部難得的當代學術史。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回憶,1982年,傅璇琮是她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委員。因為瞥見他在論文上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多鉛筆字,葛曉音希望用手上的論文把寫著批語的那份換下來學習。傅璇琮答應了,不過過了一會兒才給她。“傅先生認真刪改了上面的批語,有些字被擦掉了。仔細辨認,可以看出其中一句似乎是‘囫圇吞棗’。他是不想讓我有心理負擔。”葛曉音說,自己以后想要“貪多”的時候,總會記起傅璇琮的提醒,不能囫圇吞棗。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杜澤遜記得,1992年他還不滿30歲,傅璇琮不僅鼓勵他編纂《四庫存目標注》,而且指點迷津,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偉華記得,1997年,傅璇琮更改了上級重要領導與他原定約談工作的時間,只為趕赴揚州大學主持他的博士論文答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馬銀琴記得,自己與傅璇琮交往很少,但當她準備調到清華工作時,是這位長者親自給學校撰寫了推薦信……
傅璇琮在清華的8年間,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謝維和與他常有工作來往。座談會上,謝維和回憶,傅璇琮從不嘩眾取寵、夸夸其談,正是黃炎培所說的那種“樸誠”的人。他希望通過“傅璇琮文庫”的設立和《傅璇琮先生紀念集》的出版,能使傅璇琮的人格魅力在清華大學留下更為深遠的影響。
“正是傅先生的風范、典型,使我能夠有定力抵抗一些時髦、光鮮之學,也使我能夠自覺、自愿地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一些有前途的年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張劍相信,傅璇琮的精神遺產一定會相沿不輟,歷久彌新。
(本報記者 杜羽)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傅璇琮文庫 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