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信息時代更考驗媒體素養
歷史無法言說新聞具體是在哪一天誕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假新聞在新聞誕生那天起就存在至今,并如同幽靈一般影響著公眾情緒。
不久前,歐洲國家馬其頓的一座小城韋萊斯,因出現了假新聞淘金熱而登上西方各大媒體。一批以年輕人為主力的家庭作坊專門生產政治假新聞,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吸引大量受眾,增加廣告曝光率和點擊率從而牟利。
假新聞泛濫,以至于《牛津詞典》2016年年度詞匯是“后真相”,而前不久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也把“后真相”列為主題詞之一。
“后真相”還是真相嗎?《經濟學人》雜志認為,在這個時代,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但在塑造社會輿論上,相對于情緒或個人信念而言,真相已變得次要。美國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結果顯示,2/3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虛假新聞導致了他們對當前事件基本事實的“極大困惑”,將近1/4的受訪者曾經轉發過假新聞。
歷史上關于假新聞影響政局的事件層出不窮。20世紀初期,就有美國傳媒巨人赫斯特告訴駐古巴記者的那句名言:“你提供圖片,我提供戰爭。”2003年,西方媒體都在控訴薩達姆·侯賽因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直到現在都沒被證實。
以情感訴求為支柱的“后真相”,其特征就是飄忽不定,科學精神更無從談起。研究表明,人類會習慣性地從已有的信念或假設角度來搜索、解讀和獲取信息,忽略甚至不看與自己價值觀取向相左的消息。這就造成了人們像蠶蛹一般,越來越蜷縮進小小的“信息繭房”當中。
“人們并不重視消息源的可信度。”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希亞姆·桑達爾在過去20多年來一直研究網絡新聞消費心理,他發現,由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迅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導致了核實消息源的難度增加。
美國格羅斯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帕里克夫認為,媒體有責任呈現真實的新聞報道,審查一切疑似虛假、夸大、帶有煽動性的消息,尤其要防范假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的病毒式擴散。在德國,有官員倡議加大對傳播虛假新聞的處罰力度,要求對媒體和互聯網進行切實審查,檢查機構可強制刪除社交媒體網站上的可疑帖子。臉書和蘋果公司相繼推出了過濾假新聞的新工具。用戶可以對真實性存疑的信息進行標注,提醒用戶可能正在閱讀或分享虛假信息。而有爭議的新聞推薦排序將會被降低,如果被標記為疑似假新聞,網站將不再對其進行推廣,并封殺假新聞發布者。
而作為信息時代的公民,媒體素養則必不可少,不僅能有效使用互聯網和數字設備,還要敢于正視“證實性偏見”,對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和鑒別。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媒體 新聞 信息時代 素養 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