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石巖:做一個安靜的匠人
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錫罐儲存茶葉,并用錫罐儲裝茶葉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清波雜志》記有:“凡茶宜錫,竊意若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
傳統錫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巖
錫器之所以自古以來廣受歡迎,是因為它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貯茶不變色,插花花長久”的美譽。明朝的周高起認為:“純錫為五金之母,以致茶兆,能益水德,沸亦聲耳。”錫是較早被人類利用的金屬,其凈化水質、純凈無害的功能也被古人發現。古人喜歡用錫器溫酒煮茶,并將風雅之趣付諸其上,錫雕工藝遂興于天下,明清時期最為盛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合金材料層出不窮,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中,錫器逐漸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退縮為小眾的一種古雅情趣,錫雕手藝也隨之沒落,成為亟待被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從事錫雕的匠人越來越少,遼寧省非遺項目傳統錫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巖就是其中的一個。
“我找到了值得托付一生的事”
石巖與錫雕的緣分冥冥中早已注定。他對繪畫和雕刻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少年時,就自己動手研制各種雕刻刀具,在木頭、竹片上刻刻畫畫。石巖說,他喜歡這些材料在自己的手中脫胎換骨,如同變魔術一般,呈現出心中所想。拿起刻刀的石巖可以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眠不休。
隨著年歲漸長,雕刻成了石巖最大的愛好。他經營自己的小生意,閑暇時就拿起刻刀刻幾下。他未拜師,單憑簡單的喜歡,享受雕刻時光里的愜意與安然。直到34歲那年,他在岳父家看到一把錫雕茶壺,那帶給他鴻蒙初辟的驚喜。
石巖這才知道自己的岳父楊喜華是一名錫雕手藝人,其祖輩是虞衡清吏司(清同治年間工部下設四司之一)從事宮廷錫器制作的工匠,傳至楊喜華已是第四代。楊家錫雕曾光耀一時,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全國經濟形勢困難,家里沒錢買錫錠,楊喜華被迫扔掉了祖傳的手藝。
當石巖提出拜師學藝的要求時,楊喜華并不意外,石巖把玩錫壺時的專注和細致,是一個匠人該有的眼神和表情。老人想,也許天意如此,讓楊家的手藝后繼有人。
在岳父的家里,石巖看到了一件錫器誕生過程中一整套繁復嚴謹的工序。先將錫錠熬成錫水,倒入壓板內,壓成板狀,然后把錫板剪成不同的形狀,用小木錘反復地敲打、塑型。敲打時力道要均勻,一塊錫板要敲打成千上萬次,才能獲得完美的弧度。接下來,是最難的焊接。錫的熔點低,只有300多度,因此焊接的溫度要適中,太高就會焊出窟窿,太低又焊接不上。這其中的“火候”要拿捏適度,只有靠實踐和光陰的累積。單是焊接在一起還不算完,還必須焊接得不留痕跡。最終完成的錫器外表根本看不出接線,只有用手指伸到里面仔細摸,才能摸到很細的一條焊接縫。
雕刻是另一個難點。與玉石、木頭等材質相比,錫的質地較軟,雕刻起來容易黏刀,多余的碎屑會粘連在一起,下刀之后還要按照原來的刻痕反補一刀。補刀的時候不能猶豫,否則就會破壞線條的流暢性。
為了專心學藝,石巖結束了生意,騰出一間房改成工作室,開始一心一意地制作錫器。時間就在周而復始的勞作中飛馳而過,4年后,石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太極壺”。他把這件作品拿給岳父看,楊喜華點了點頭,說:“從今天起,你就是楊家的第五代傳人了。”
石巖說:“對我來說,一生做好一件事已經足夠,更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這件值得托付一生的事。”
遵從本心而活是種幸福
相較于竹木牙角,錫雕是個大冷門,在東北,石巖甚至找不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但他還是心甘情愿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他說:“能夠遵從自己的本心而活,我覺得很幸福。”
齊白石說過:“夫畫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于畫。”也許,孤獨才是一個匠人最好的狀態。“我不會打麻將,也不愿意打牌,大眾的興趣少之又少。”在別人眼里,石巖人如其名,性格中有難以磨平的棱角和堅硬,只有很好的朋友才能看到他柔軟的內心。
石巖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技藝的研磨中,在他的手里,因質地柔軟被認為“難成大器”的錫變得“能化萬物”。石巖用4.5公斤、純度為99.9%的錫制作了一尊“茶儲王”,這件作品高53厘米,壁厚1.5毫米,最大直徑30厘米,全由手工一錘錘敲打而成,耗費了石巖半年的心血,是迄今為止有據可查的最大錫雕作品。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還特意從云南到錦州一睹“茶儲王”風采,稱其是“最具震撼力”的錫雕作品。石巖又借鑒花絲鑲嵌工藝,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將錫拉成僅有0.35毫米粗的錫絲,這意味著錫也可以跟金銀一樣,堆壘編織成各種美麗的飾品。
制作錫器,石巖有一個必須堅持的原則,即不添加任何化學元素,即使用來黏合的膠也是依照古法用魚骨、豬皮熬成。石巖說:“錫是‘綠色金屬’,儲茶不變色,盛水水清甜,這是它最可貴的地方。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錫器都是用錫合金制成,錫中添加了鎳、銅、銻等元素,雖然提升了材料的硬度,但卻丟失了錫的純凈品質。”
匠人,就得靜下心來
在一切飛速向前的社會中,以低效率、低產量、精致化著稱的手工制物,彰顯出極大的價值。曾經因為工業時代來臨而過時的手工業者忽然就成了價值的代名詞。匠人精神成了這個時代備受推崇的倫理,和專業、理智、專注、穩定的人格聯系在一起。
跟岳父學藝時,有一個情景石巖印象最深。那時,岳父的眼睛已經花得厲害,他戴著老花鏡,拿著細布一遍遍地打磨錫壺,直至壺的表面平滑透亮。那一刻,石巖感到心中有種東西破土而生,他突然明白岳父說過的一句話:“匠人,想要做好手藝活,就得靜下心來,一點點磨,磨去浮躁,磨去功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多強烈的情感都只能變成實實在在的“活兒”,人和器物最終將達成和諧的統一,作品即匠人本身,所有的故事都在其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石巖 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