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一個建議通人大 十年修得高產田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14日電題:一個建議通人大 十年修得高產田
新華社記者 劉紅霞
“我家的地改造前都流轉不出去,現在好了,一畝地能流轉250塊錢,好點的300多元。”初春三月,田里的積雪還沒全部融化,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73歲的村民譚秀峰憨笑著跟記者聊地里的高興事兒。
老譚口中的改造,指的是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隆興昌鎮義豐村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際上,不只是五原,10年來,巴彥淖爾有500萬畝中低產田已經或即將完成改造。這一切,都得益于一份人大代表建議。
2007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內蒙古代表團以全團建議名義提出實施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被全國人大列為10個方面的重點建議之一。隨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赴巴彥淖爾調研,并將調研結果的可行性、必要性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
同年9月,財政部就該項目給內蒙古代表團做了答復。2008年1月,國家農發辦采取一次性批復10年連續實施的方式批準該項目,每年改造50萬畝,截止期限為2017年。
“這個項目的投資之多、面積之大、受益群眾之廣、實施時間之長,史無前例,在河套農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巴彥淖爾市農發辦主任邢國良說,從2008年到2016年,項目累計投入37746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89480萬元、自治區資金145927萬元、市配套資金30669萬元、旗縣區配套資金11391萬元。
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大破大立”,即打破土地現狀,重新規劃、開挖渠溝、修路、平整和整治土地,并重新分配經營,做到“渠、溝、路、林、田”有機結合。
“最開始推‘大破大立’的時候,有些村民積極性不高。”烏拉特前旗新安鎮鎮長楊永軍坦言,但后來發現效果不錯,就都積極申請立項了。
“我們家40來畝地,原來分散在十多個片片,現在就四個了”“原來地高的高低的低,澆地的時候都搶水,容易鬧矛盾,現在地整平了,都好澆了”……河套農民你一句我一句,講述自家田地改造的開心事兒。
“2016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產量達到62.9億斤,比改造前的2007年增加30億斤,80萬農民受益,農業綜合開發功不可沒。”巴彥淖爾市政府副秘書長格日樂圖告訴記者。
事實上,隨著中低產田改造推進,受益者早已不局限于農民,當地一些農牧企業也嘗到了政策甜頭。內蒙古兆豐河套面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國強說,公司流轉了一萬五千畝土地,通過政府改造中低產田,“土地對作物的供給足了,小麥質量自然就好了,這是很明顯的”。
十年之“約”,即將到期。當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巴彥淖爾將充分利用這些年農業綜合開發打下的好底子,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人大 高產田 巴彥淖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