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委員議政:把脈“非遺”話“鄉愁”

2017年03月12日 19:2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林春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前已成為中國社會共識,但應如何提振內生動力、延續文脈鄉愁?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給出建議。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它的展示吸引了一些市民的駐足觀看,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通過文化方面的創新將他們衍生品應用到生活當中,例如項鏈、首飾等多種小飾品。 王秋蘭 攝

資料圖: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它的展示吸引了一些市民的駐足觀看。 王秋蘭 攝

探索“非遺”扶貧

目前,中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72項,省級則13087項;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遺”,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認為,“非遺”保護不應是“凝固”的保護、使其成為文物,“對可以制造產品的項目,政府應積極引導扶持,在生產和創作中實現經濟社會效益與傳承發展雙贏。”

2016年底,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達成合作,將易地扶貧搬遷與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當地少數民族同胞面臨異地搬遷,將入住政府建設的安置房。去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三次探訪此地,他建議,“‘非遺’是他們精神所在,把‘非遺’帶下山,在新環境重建信仰、風俗到習慣的謀生方式。”

應禮贊傳統文化

民間工藝作為產業發展的同時,出現地方官員拿“非遺”保護拼“政績”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知名作家馮驥才說,如果僅考慮政績,則民間工藝、可表演的民俗能獲得關注;除此,很多(項目)都會沒人管,但保護“非遺”恰恰是要從文化本身來考慮。

“我們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禮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表示,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是當前鄉村發展趨勢。但是,應避免脫離文化傳統和村民生產生活權益的“架空式”發展,“傳統文化符號和記憶沒有丟,老百姓物質生活富足,才有幸福感。”

開通少數民族“申遺”通道

目前,全國人口在30萬以下的民族有28個,大多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來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普米族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用“刻不容緩”形容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緊迫性。

“以普米族為例,熟知本民族文化的,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完整口述或完整主持儀式的老人不超過6人。”茸芭莘那建議,為人口較少少數民族設立單獨的國家“非遺”申報通道,并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搶救基金。

全國政協常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田嵐去年隨全國政協調研組做田野調查,對湘西一所小學傳承苗鼓的熱情深刻印象。

“學校條件有限,孩子們以木板為鼓,長年累月木板都快敲爛了。”調研組當即捐贈學校100面鼓。田嵐提出,需特別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傳承民族文化學校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非遺 保護 全國政協 鄉愁 政協委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