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半生伐木心存愧 晚守荒山植綠蔭
——追憶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趙希海
新華社長春3月11日電題:半生伐木心存愧 晚守荒山植綠蔭——追憶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趙希海
新華社記者 高楠
那位前半生伐木、后半生植樹“還債”的“倔”老頭兒走了……
3月12日是植樹節,但和大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趙希海老人卻沒能等到他最為珍視的節日。2017年3月10日,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趙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歲。
趙希海生前累積植樹18萬株,成活14萬株,無償培育捐獻給國家100萬株樹苗。
內心的轉變:從砍樹到栽樹
提起趙希海,在吉林乃至全國林業行業都是響當當的人物,這位被人們譽為“務林楷模”的老人畢生與大樹為伴。
1958年,趙希海到吉林省灣溝林業局從事一線采伐工作。在那個年代,趙希海是新中國建設的功臣,經他手伐倒的木材被運往各地支援國家建設。因為伐樹數量多質量好,他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經年累月,伐木帶來的滿足感在趙希海心中逐漸消退。一個夏天,突如其來的一場洪水刺痛了他的內心。“這樣繼續伐木,這大山就變成荒山了,子孫們還能看見綠色嗎?”這個平日里干起活來從不會打怵的漢子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1986年,趙希海調到吉林省紅石林業局批洲林場做采伐工。每次伐木時,他都會心疼,“上百年才能成才的大樹,幾分鐘就倒下了,實現太可惜了。”
于是,每到生產淡季,趙希海就會獨自一人走進大山,在他砍伐過大樹的荒山里轉悠。漸漸地,一個念頭開始在趙希海的腦海里浮現:我能不能把砍樹變成栽樹呢?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色。
多年的堅守:扎根荒山植綠洲
趙希海將植樹還林的想法告訴了場長,在林場的支持下,趙希海給自己制定了造林計劃,每天最少栽下1000株。
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老人就悄悄地進山了,刨坑、栽苗、扶正、踩土……簡單的動作,他執拗的堅持著。他悄悄地栽了四年樹,全林場幾乎沒有人知道。
1989年,趙希海退休了。當時,他宣布了一個重大計劃:要在70歲前,為國家義務植樹10萬株。面對家人不解的目光,趙希海說,“我覺得人活著總要有點價值。過去我伐樹,只砍不栽,山都禿了,咱子孫后代還有啥出路?”
林場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務,趙希海也有。他選準植樹的主戰場都是荒山荒地或是人們毀林開墾的小片地、林中空地,塊塊都是“硬骨頭”,所以每年植樹他都要經歷幾番“爭奪戰”。
有一年春天,一個村民要在一塊過林空地上種參,趙希海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搶先栽上了4000棵水曲柳。過了兩天,他去一看,樹被拔個精光。那村民還罵罵咧咧地說,“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種啥就種啥。”趙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國家的,我為國家種樹,你刨完我還得種。”兩人對峙3個多小時,對方才退縮。
這樣的場景,在趙希海栽樹的過程里不知往復出現了多少次,而每一次,都以他的堅持而勝利。
行動的傳承:譽滿青山昭后人
有人說,“有你這個工夫,一年種地、種菜種糧最少有幾萬元的收入,你栽樹不掙錢還得罪人,圖啥?”趙希海總是笑一笑,“我栽樹是為了咱子孫有個好環境。”
身邊理解和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多。每年春天,林場很多職工也開始自發地和老人一起上山植樹。每當看到身邊植樹的年輕人,趙希海都會不厭其煩的傳授栽樹技巧,他覺得這是最開心的時刻。
退休后,趙希海曾找過林場三次。第一次是把成林的樹木無償交給國家,第二次是向黨組織表達想要入黨的心愿,第三次是主動請纓要求打掃公共廁所。趙希海常說,“有些東西在他心里比生命都重,有些東西卻很輕。”
2007年,趙希海榮獲全國綠化委頒發的2006年度“全國綠化獎章”。同年,趙希海被評為“2007綠色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主持人讓他發表獲獎感言,老人想了好久,擲地有聲地說:“我要繼續栽樹!”
2009年,吉林森工集團把趙希海當年第一次上山植樹的4月29日,確定為集團“希海植樹日”。2011年4月29日,在紅石林業局舉行的“希海植樹日”暨“綠色傳承”儀式當天,73歲的趙希海把一面義務植樹的旗幟鄭重地交到了兒子趙景春手上。
早春的吉林大地,冰雪消融,萬象更新。棵棵嫩草用儲備了一個冬天的力氣破土而出,而一位老人也用盡積攢了一輩子的心血還給世間一片新綠。(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半生伐木心存愧 植樹節 從砍樹到栽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