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中醫藥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張春莉)“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支持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兩會之期,就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他表示,中醫藥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 網絡圖片
張伯禮代表說,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我國中醫藥行業在加強科研創新、制定行業標準、對接國際規則等領域不斷深耕,逐漸摸索出中醫藥發展的科學路徑,中醫藥國際化漸入佳境,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但中醫藥在國內外依然遭受一些人的質疑和抨擊,這對中醫藥的推廣來說,無疑是一種阻礙。當下,如何引導世人正確了解中醫藥,認識中醫藥的價值,是促進中醫藥發展的重要一環。”
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并不落后
“中醫藥學從來都不是封閉的,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粗大黑不是中藥的本色。有句話說得好,‘讓人不得病的醫學是好醫學,讓人不得病的醫生是好醫生’。”張伯禮說,如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才是正確的維護健康的方式,而中醫藥“治未病”的概念正契合了這種觀點。
張伯禮指出,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尤其在養生“治未病”和疾病康復階段,優勢明顯。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對一些西醫藥療效不顯著或者缺少干預措施的情況,中醫藥可以提供補充,對有些疾病甚至還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例如,青蒿素的發現及后續藥物的研制成功,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員也因為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在演講時指出,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中醫藥“走出去”,將為解決世界醫改難題提供中國式辦法。
《中醫藥法》為中醫藥提供全方位保障發展
2016年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正式出臺,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中醫藥法》歷經30年的醞釀準備,我6次提出立法議案,多次參加調研,3次參加審議,所提多條意見被采納。”張伯禮表示,“三十年磨一劍”,《中醫藥法》終獲通過,十分不易,其對于依法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張伯禮表示,《中醫藥法》在質量保障和市場監管方面也有具體規定。如嚴格管理農藥、肥料的使用,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長毒的農藥。特別提到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立世貿查驗記錄制度等等,明確了中藥材責任主體,法規嚴禁一些有害行為,都有利于保障中藥材質量。
“道地中藥材是經長期臨床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有更好的品質,并約定成俗,被公認共識的。這次法律規定國家建立道地藥材評價體系,扶持道地藥材品種選育基地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加強道地藥材內在品質的基礎研究并取得進展,這也將從源頭保障藥材質量。”張伯禮表示,這部法今年七月正式執行,國務院相關部門還要制定相關配套制度,執法更重要。
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中醫藥
中西并重是中國醫學的優勢,在“健康中國”建設中,也需要中醫藥做出獨特的貢獻。張伯禮表示,曾經有人對中醫藥國際化不理解,認為喪失了中醫藥的“根本”,但他認為,“醫學無國界。中醫藥應該走出去服務更多的人。中西醫兩套醫學體系不是誰取代誰,而是互補、共生,達到雙贏。”中醫學、西醫學兩種醫學體系不同,但目的是共同的,就是維護健康、解除病痛。中醫藥能為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一種有效的選擇。
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藥也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
張伯禮強調,我們講中醫藥國際化或者叫“走出去”,前提是世界需要中醫藥,關鍵是中醫藥的臨床療效。“中醫藥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倡導養生保健、個體化診療,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歡迎。所以不是中醫藥非要走出去不可,而是世界需要中醫藥。”張伯禮面帶微笑說道。
同時,張伯禮也坦言,中醫藥的國際化是一個過程,推動這項工作,還需要苦練“內功”,把中醫藥研究的功課做好。要讓中醫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需要用更為科學的手段展現中醫藥的療效。正如屠呦呦所說:“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還需要創新。”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需要建立標準,首先我們要學會建立標準的方法,建立的標準要被國際認可和接納。所以建立標準除了要有意識,還要掌握技術。我們已有9項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已被國際采用。我們現在有很多行業標準、國家標準,要逐步把國家標準升格為國際標準。”張伯禮說。
為“國民健康”立法 全民化普及中醫知識
“現在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在于,國民健康意識太差,健康飲食缺乏標準。很多人大吃大喝,近年來,肥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明顯增多,都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張伯禮認為,當下,不少慢病都是生活方式不好引起的,如果知道預防知識,很多病不用花錢就能解決,歸根結底這是健康意識的問題,國民健康知識也關乎國民文明素養。
“國家應該對國民健康立法,更好地保障國民健康權益。”張伯禮表示,國民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問題,在張伯禮看來,健康立法首先要明確公民的健康權益,即每個個人、單位、集體、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幫助、促進公民健康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通過立法明確政府職責,形成由衛計部門牽頭,教育、政法、公安、環保、食藥監、工會、婦聯等各部門、各行業聯動的工作機制和監管機制。張伯禮說,推動國民健康法的確立,從法的角度把這些工作規范地推廣開來,建立各種標準,全民都來執行,國民健康權益也就有法可依了。
只有健康教育跟上、健康標準跟上,讓老百姓切實掌握健康知識,才能促進國民健康和社會進步。站在中醫“治未病”的角度來看,比如春天太燥、太干,就該少吃海鮮、羊肉;夏天暑濕,就應多吃冬瓜、薏米;秋冬寒涼,宜溫補飲食,這些知識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健康素養,更能激發人們對中醫和傳統文化的興趣,為未來中醫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