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熊思東委員:破解“兒科醫生荒” 需建立人才預警機制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王宇鵬)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兒科醫生緊缺”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從“醫療供給側改革”入手,建立衛生人才需求預警機制。
圖為熊思東委員在駐地辦公。人民網王宇鵬 攝
“目前95%以上二級醫院兒科醫生不足。”熊思東坦言,“實際上,緊缺的不僅僅是兒科醫生,我們推進分級診療,基層就需要大量全科醫生;發展醫養結合,養老院就需要大量醫護人員;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未來如果藥房從醫院中剝離,藥店便需要大量藥劑師……”
在他看來,國家即便緊急擴大培養規模,仍然遠水救不了近火。醫藥衛生人才培養周期較長,除了至少5年的本科教育時間,從本科畢業到成長為一名有經驗的成熟的醫生,還需要5-10年的臨床經驗積累。因此,相較于緊迫的人才需求,醫藥衛生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
“解決目前醫療人才的供需矛盾,需要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規劃的起點在哪里?需要有預警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提高人才需求的預見性,以便提前部署、調整醫學教育招生規模與結構,保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熊思東說。
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融合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開展醫藥衛生人才現狀和需求調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覆蓋省、市(地)、縣(市、區)三級并逐步延伸到社區、鄉村的醫藥衛生人才調查網絡。同時,結合大數據手段,全面分析掌握不同地區、不同層級醫院醫藥衛生人才的年齡結構、質量結構和專業結構現狀,以及各地區醫藥衛生人才需求結構。
二是結合“全面兩孩”、城鎮化等國家重大政策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需求前瞻性預測。例如,“全面兩孩”政策的落地,必將導致婦產科、兒科醫生需求的急劇增長及其它社會需求的變化。醫藥衛生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具有5-10年的滯后期。因此,在政策落地前,需要對政策將帶來的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變化開展前瞻性預測,提前部署調整婦產科、兒科醫生的培養規模。
三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保證信息的暢通。建議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人社部成立聯合工作組,及時會商,定期發布醫療衛生人才需求預測信息,指導高校開展專業設置和招生工作。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政協委員 熊思東 兒科醫生荒 人才預警機制 全面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