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江蘇常州市政協全會聚焦實體經濟發展
人民政協網江蘇2月23日電(記者錢婕怡)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城市的經濟建設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干。在近日召開的江蘇省常州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市委書記費高云提出,希望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著眼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參政議政,緊緊圍繞爭創發展新優勢,種好常州“幸福樹”。
制造業,是常州的經濟脊梁,在壯大“幸福樹”樹干的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力量。市政協持續對制造業的發展進行關注。2015年9月,市政協主席會議對“創新發展常州制造業”進行專題協商,報送的調研報告得到時任市長費高云和時任副市長王成斌的批示。2016年4月,時任市委書記閻立又對該報告批示,提出“要好好研究其中的一些建議”。這份報告成為全市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參考。
委員們認同這份報告,但不拘泥于這份報告。在2月16日舉行的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來自科學技術界別的委員們認為,常州的制造要更快地“強”起來,就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政府和市場的手更好地“握起來”,把全社會的創新資源充分地“激起來”。并建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與常州產業發展的融合度,圍繞“中國制造2025”常州行動計劃,集聚政府的有限資源,每年排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運用市場化機制組織集中攻關,占領關鍵技術的制高點。
“某無紡布廠原來在常州沒什么名氣,但經過三年的努力,該企業從沒什么技術含量的服裝用無紡布轉型到開發了汽車產業用無紡布,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大眾等大型汽車廠商的供應商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年銷售額從2000多萬元增長到目前的近8000萬元”。九三常州市委的大會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思考,去掉過剩產能后,常州的實體經濟如何發展才能更好?九三常州市委建議,政府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對中小企業實行分類引導,個性化引領,通過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使這些企業進入良好的發展狀態,形成常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市工商聯認為,由于民間借貸活動缺乏相關法律規范和外部監督約束,導致不斷暴露風險,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本次大會期間,市工商聯提交了《關于依法規范民間借貸,遏制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提案,建議依法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建立地方金融監管體系,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結合,最大程度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促進常州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市政協委員顧征英注意到,“培育發展智造經濟等新業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產業”作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的一項內容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和她的提案不謀而合。目前,常州正在從“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轉型,顧征英建議,常州在智庫建設上應該有所側重,根據未來要打造成為一流智造名城的要求,以現有的科技智庫為基礎,集中各方力量,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制造智庫,從而助推全市制造業轉型發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江蘇 常州 政協 實體經濟